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1 10:2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护理,实验室60例,采取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本文引用格式:宋勤.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349-350.

0引言

手术是治疗大多临床疾病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对于疾病的治疗比较有效,但是手术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在手术过程中,如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等。即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液凝集引起的皮炎,色素沉着,继而导致静脉曲张,让患者身体出现严重的不适[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期间,患者会出现手术的地方疼痛,肢体比较肿大等现象,极大的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本文对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做出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经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选取的120例患者。120例患者中,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年龄30-75岁,男32例,女28例,平均(40.18±8.89)岁;病程4个月至5年,平均(54.9±5.66)年;实验组年龄33-65岁,男31例,女29例,平均(42.18±8.879)岁;病程3个月至6年,平均(50.9±4.66)年;年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手术室中的温度、湿度、进行适当的控制,达到患者需要的最适温度。在治疗过程中,时刻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手术前提醒患者应该禁吃禁饮八小时左右,术后叮嘱患者应适当的调整体位,防止长期一个动作导致局部皮肤引发炎症,溃烂,建议患者多喝水,有利于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血液的凝固。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的前提下,接受更为细致的细节护理,(1)注重患者心理的开导: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了解,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避免患者焦虑。使患者的身心都得到放松,促使手术的顺利进行。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中,护理人员将一些基本情况介绍给患者,包括手术室的安全环境,以及专业权威的医生,达到让患者放心的效果。在进行麻醉的时候,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减轻患者情绪过度紧张的负担[2]。(2)在操作中避免损伤血管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下肢静脉深静脉形成血栓,医生应尽量避免对患者下肢静脉的穿刺,如果患者的身体情况无法避免下肢进行手术操作时,医生应当尽最大可能挑选大隐静脉小分支进行穿刺。保证能一次穿刺成功,降低血管壁受到损害的风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做好输血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及时的输血,以及输血得当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或者输血过多[3]。患者体会形成大量的凝血酶,激活前凝血酶物质,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加,此时患者体内血液就处在高凝的状态。提高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所以在手术时,对于患者的出血输血应该尤为重视。(4)适当按摩:给予患者患肢的适当按摩,抬高患者的下肢约15度左右,使膝关节处于屈伸的状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腿前腿后,内外侧进行按摩,对特殊部位加强按摩力度,如比目鱼肌,腓肠肌。也可以采用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达到按摩的效果,适当的对间歇压力模式进行调整,从患者的脚踝,小腿,大腿依次按压,直到压力持续到11 s,最后减压为60 s,每次持续2 h,每隔2 h间隔休息30 min时间[4]。使患者下肢静脉完全排空后充盈。

1.3观察指标。统计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凝血指标变化。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行t检验、χ2检验对比。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实验组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对照组1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3%,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χ2=6.988,P=0.008)。

2.2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进行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PT、FDP、Fbg、D-D等凝血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进行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后,实验组PT、FDP、Fbg、D-D等凝血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

 
3讨论

手术是现代临床医学常用的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事实[5-6]证明大多数疾病可通过手术的治疗方式得到治愈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患者的情绪也会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如患者过度紧张,恐慌,就会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一些紧急状况[7-8]。另外麻醉的剂量,输血的用量等,都要得到精确地控制。临床上,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的状态,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等都是引起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的因素[9-10]。通过对患者术中护理干预,术中避免对患者下肢进行穿刺,有效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受损,另外在护理过程中,间歇式充气加压,以及给患者肢体按摩,也降低了患者下肢静脉形成血栓的危险。常规的护理,只适用大部分患者,护理范围比较广泛,是针对大多数人进行的护理,并没有针对每个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而进行的护理。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护理方面,是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专门采取护理措施,如及时为患者输血,观察其血容量,避免血液凝集的现象出现。从本次研究的凝血指标看出,实验组的凝血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在手术室术中干预对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术中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能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17-218.
[2]许连芳.手术室术中护理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4):165-166.
[3]钮凤娟,张允美.髋关节置换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104-106.
[4]武丹.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7):202.
[5]陈黎敏,徐海燕,顾婷婷,等.加温弹力袜预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低体温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3):344-349.
[6]秦佩.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8):17-18.
[7]邱月泉,胡春华,冯虹.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2):206-208.
[8]王立君.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5):590-591.
[9]刘霞,李飞,王超.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7,26(21):78.
[10]李德荣.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5):101-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4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