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据报道,乳腺增生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对于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来说,探索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充分发挥中医的治疗优势是当前乳腺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系统梳理近年来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现状,以期今后重视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中西医;认识;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锋,张媛,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211.
1西医的认识与治疗现状概述
1.1流行病学
据流行病学调查,乳腺增生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很高,文化程度高、企事业单位就职、晚婚晚育、月经失调的女性患病风险普遍要高。在北京市平谷区,30~49岁的女性多患有乳腺疾病,共1636人,1586位女性患乳腺增生病,占23.57%,居首位[1];筛查河南郑州的女性发现,30~60岁的女性皆有患病,患有乳腺疾病的1574人中,有高达1144例的女性为乳腺增生病患者[2]。
1.2发病机制
本病是内分泌失衡、节律紊乱造成的,其机制是月经周期内多种相互关联的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陈承祺[3]证实,乳腺增生病患者卵泡期的性激素及相关激素均有变化。刘轩等[4]在乳腺增生病患者的黄体期的激素水平,发现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促卵泡生成素及促黄体素水平偏低,不同患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变化则有高有低。
1.3治疗现状
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多,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王晓东等[5]统计他莫昔芬和市售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各120人的临床试验不良事件:有18人月经异常、经量稀少,但停药2个月后症状都可消失,而市售中成药仅造成2人出现经量减少。张树刚等[6]对纳入的乳腺增生病患者采用他莫昔芬等西药联合中成药治疗,受试者也出现了胃肠道反应、月经不调、皮疹等不适。
2中医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2.1病名
有关该病中医病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华佗所著的《中藏经》,而现代医家普遍认为,卷八中提到的“乳癖”一词实为小儿吐乳之疾。此后,历代医籍中除乳癖外,也散在有乳栗、乳痞、乳硬、乳核、乳肿痛等相关病名的记载。特别是明代龚居中所著的《外科活人定本》和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该病进行了详细而经典的论述,所用“乳癖”这一病名对后世影响深远。经历代沿袭,现代医家已普遍认同并应用“乳癖”这一病名,相当于西医所指的“乳腺增生病”。
2.2病因
女子禀阴柔之气,脏腑机能较男子弱,又易为情所伤,引发经、孕、产、乳等杂病,若具体分析导致乳腺增生病的原因不外乎肾虚、肝郁和脾虚。
肾虚冲任失调:肾精肾气充足,冲任二脉通利,天癸周期性的分泌正常,胞宫、乳腺得到月节律的渗灌濡养。而天癸的来源是肾内所藏的先天之精,冲任二脉也隶属于肾,因此若肾虚功能失调,则乳腺的正常生理机能势必受影响。
肝郁:肝气升发正常、肝藏血维持有度,脏腑经络之气血得以正常地输布运行,实现人体荣卫调和、机能正常的状态,而若肝郁疏泄失职,经络失和且血行不畅,乳腺则必然出现作胀作痛的病理改变。脾虚:脾胃为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水谷营养,与参与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若脾虚功能减退,人体气血生化乏源且水液停聚、化湿生痰、阻滞气机,妨碍经脉、脏腑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乳腺受损。
2.3辨证
关于乳癖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行业内尚未能统一标准,临床诸多医家也各有己见,自成流派。查阅文献可见所分证型虽不同,但基本皆从肝郁、脾虚、痰凝、血瘀、肾虚来辨证。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标准中,该病分为3个证型,即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及冲任失调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肝郁和痰凝合并,具体只有2个证型;现代临床多以中西医理论相结合来辨证并有相关研究,如结合月经不同周期进行辨证和通过彩超、磁共振等微观检查结果辨证。
2.4治疗
坦而言之,内外治法均有疗效且各具优势,而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因其简、便、效、廉的优势也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其中针灸疗法因其具有避免口服药物所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等特点,可谓在中医疗法中独有优势。但据报道,针灸临床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7],不能做到完全随机,多数临床试验只是半随机对照试验,也缺少随机隐藏;针灸试验中的对照组多服用阳性药物,外治法与内治法的对照方法并不规范;针灸疗法不能实现类似药物试验的设盲方法和分析;目前多用的最终结局评价指标也并不恰当,应针对针灸疗法的机制而定。因此,日后应设计更加严谨科学的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试验,客观而全面地评价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逐步深入针灸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贾宝兰,夏福容.北京市平谷区6730例妇女乳腺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9):85-86.
[2]孙晓燕,江彦,刘寒松,等.郑州市女性乳腺疾病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2):2045-2048.
[3]陈承祺.乳腺增生病与内分泌激素的变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9,6(2):73-75.
[4]刘轩,陆德铭.9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黄体期激素水平测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0(1):44-46.
[5]王晓东,陈玉娟,金显峰,等.枸橼酸他莫昔芬片与中成药在乳腺良性增生的近期疗效对比[J].华西医学,2011,26(7):1082-1083.
[6]张树刚,刘媛媛,佟富中.他莫昔芬与甲基睾丸素联合小金丸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12):48-50.
[7]汪德瑾,石广霞,刘存志.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方法学问题概述[J].中医杂志,2010,51(4):371-3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