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临床心理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57%),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基本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周红宇,孙海漪.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86,88.
0引言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分离是指内心冲突导致自我身份的认知与过去经历和当今环境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受压抑的心理冲突向躯体症状的转变,转换反应的心身症状常有突出的象征性[1]。临床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应激和问题。现对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青年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8~24岁,平均(22.5±1.5)岁,病程最短7 d,最长2年,平均(4.5±0.5)个月,其中癔症性呃逆2例,躯体化障碍19例,意识障碍4例,情感爆发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1.5±1.5)岁,病程最短6 d,最长1.8年,平均(4.2±0.7)个月,其中癔症性呃逆3例,躯体化障碍18例,意识障碍5例,情感爆发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对于歇斯底里的朦胧状态、痉挛性发作,使用盐酸氯丙嗪25~50 mg或地西泮10~20 mg,促使患者可以入睡。若急性期后精神症状仍明显,可口服盐酸氯丙嗪25~50 mg,每日1~3次。头痛、失眠患者可服用阿普唑仑0.4 mg,每日3次。
观察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如:说理开导、疏泄鼓励、支持保证、自我松弛、催眠暗示、行为疗法等。暗示疗法可分为唤醒性暗示和催眠性暗示。在觉醒状态下,急需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或适当的理疗、针灸或按摩,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催眠患者进入催眠状态进行暗示治疗[2]。催眠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提示的敏感性,消除转换症状,而且可以治疗分离性健忘症、多重人格、叛变、昏迷、情绪损害或抑郁的患者。解释性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心理因素,了解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人格缺陷,克服人格缺陷的途径和手段。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歇斯底里,除了歇斯底里精神病发作。分析性心理治疗的重点是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了解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将其消除。主要适用于分离性健忘症、多重人格和各种转化障碍。行为疗法主要采用逐步强化的方法来训练患者的功能,适用于治疗无效、肢体或语言障碍的慢性患者。当患者的家庭关系受到疾病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时,应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获得家庭支持。
1.3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经治疗15 d后,患者的疾病症状消失;显效:经治疗15 d后,疾病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经治疗疾病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疾病症状未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结果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组间比较,应用t和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分离(转换)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35例,治愈21例(60.0%),显效5例(14.29%),有效5例(14.29%),无效4例(11.43%),总有效率为88.57%;观察组患者35例,治愈31例(88.57%),显效2例(5.71%),有效2例(5.71%),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基本可归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患者常存在性格或人格缺陷,即癔症性格。癔症性格的主要持点为:情感丰富但肤浅,自我中心,高度的暗示及自我暗示,丰富的幻想。各种不良精神刺激或应激因素可使患者产生愤怒、委屈、窘迫等不良心境而致病,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的情感,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可再次发病。社会文化因素如风俗习惯、特定的种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对本症的发生与发作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方面的正常整合。我国学者将对过去经历、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不符,称为分离症状;而将生活事件或处境影响下出现的躯体症状,称为转换症状,意指个人内在的冲突所引起的不愉快情感以某种方式变形为症状。转换症状的确立,需排除器质性病变[3]。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不愉快的心境,如愤怒、惊怒、惊恐、委屈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的情感可再发病,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4]。
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发病初期如以转换症状为主或不太兴奋躁动时,首先宜采用暗示治疗(包括催眠),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暗示方法很多,如注射葡萄糖酸钙,当患者感到体内发热时,即用言语暗示“药力到了,病就好了”;另外还可使用针灸、电麻仪、皮下注射任何无害药物(包括蒸馏水)都可引起疼痛感,同时给予言语暗示,也可有效[5]。总之,对于患者使用任何刺激的同时给予暗示,皆有一定的疗效。在进行暗示治疗时应由主管医生亲自操作。对发作时情绪过于激动或兴奋躁动者可注射氟哌啶醇、地西泮等镇静剂,使其安静下来,以利于下一步进行心理治疗。如患者能口服时,也可给予适当上类药物片剂,但剂量不要过大与使用过久,以免产生心理依赖。
治疗是针对症状还是针对冲突,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根本治疗,还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开导、心理疏泄、解释、鼓励、支持、劝慰与保证等。对于急性起病者,可使用暗示治疗、行为治疗或催眠疗法尽快消除症状。对于戏剧性转换反应,如发作性病症或激动状态,要尽可能少去关注症状,不去人为地注意,对消除疾病获益、缓解病情,是最好的治疗原则。对有明显心理阻抗者可采用催眠分析(包括静脉麻醉分析)与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精神分析技术,发掘患者潜意识内的致病症结,将它们带到意识域,令患者领悟与理解,并指导他(她)们正确地按现实原则对待与处理,从而获得完全康复[6]。选择适当的患者,分析性心理治疗也会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通过上述心理治疗,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人格或性格的缺陷、发病的原因与机制,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所遇到的应激或问题。鼓励患者不断进行自我心理纠正,才是彻底治愈与不再复发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纪红玉,徐桂莲,翟乃霞,等.心理干预对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1-52.
[2]王艳秋,吴丽丽,王慧平,等.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认知闭合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4):559-562.
[3]储燕,陈畅.分离(转换)性障碍20例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130-131.
[4]刘雪君,李肖岩,李枫叶,等.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2):36-39.
[5]高来富,黄胜伟.军人癔症48例临床分析[J].沈阳部队医药,2008,21(6):382.
[6]杨明辉,刘纪洲,周朝当.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疑病、偏执与自动思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1):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