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窍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化痰通窍法中药,对照组予以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口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窍法治疗湿浊停聚型分泌性中耳炎疗效优于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耳胀;湿浊停聚型;化痰通窍法
本文引用格式:张成凤.化痰通窍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196.
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分泌性中耳炎会引发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等[1]。西医目前缺乏有效药物,最新治疗为观察患者3个月,若仍有分泌性中炎必要时予以鼓膜置管术,手术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复发。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相比较而言,中医比西医更积极有效,在急性期,可以使用中医中药,提高患者的听力,使患者痊愈或好转,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笔者用化痰通窍法治疗湿浊停聚型分泌性中耳炎,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仪征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15.01-2018.12),第一次来诊均行声导抗测试和纯音听阈测试,行鼓膜穿刺,均有淡黄色分泌物,排除鼻咽部肿瘤,符合湿浊停聚型分泌性中耳炎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治疗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20-71岁,平均43.1岁;病程10天~20天,平均14.5天。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43.8岁;病程9天~21天,平均14.9天。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均行声导抗测试和纯音听阈测试。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桉柠蒎肠溶软胶囊0.3g 3/日饭前半小时凉开水送服”,疗程8周。
1.2.2治疗组用化痰通窍法治疗。方选化痰通窍的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白僵蚕10g、大贝母10g、白芥子10g、石菖蒲6g、莱菔子10g、葶苈子10g、甘草3g、川芎6g、白芷6g。每日1剂,煎取200ml,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8周。
1.3疗效判定标准[2]
①痊愈:耳胀闷堵感、失聪、耳鸣等主诉症状消失,听力检查恢复正常;②好转:鼓膜形态改善,听力提高10 dB以上;③无效:症状未好转,鼓膜形态和听力均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9.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而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称为耳胀,慢性者称为耳闭。急性者中医用疏风宣肺法或燥湿化痰治疗,一般经治疗,1~2周能缓解,少数患者仍难治愈而转为慢性。但用中药治疗后,可大大减少转为慢性的比例[3]。慢性期中药治疗起效甚慢,可以用健脾法、补肾法及活血化瘀法治疗,经过1个月乃至几个月的疗程,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此次研究,对治疗有效率进比较,可见两组数据有较大差异性,P<0.05。本次结果显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医比西医更积极有效。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滞、血瘀和痰聚三个方面,此三者的形成,又与风邪、湿浊、脾虚和肾虚有关。风邪犯肺,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布散,则腐化为痰,积滞于耳窍;外感湿浊之邪,氤氲之气上蒸耳窍,阻滞气血运行,津液停聚耳中,不能荣耳,反败津腐液,贻害于耳,而致耳窍闭塞;病久者,脾气虚弱,内湿自生,脾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则停成痰。脾虚而清阳不升,则阴霾笼罩空清之窍,痰浊留滞于鼓室,肾气虚弱,无阳光以化阴水,则水湿上泛,停滞耳窍而致病[4]。
中耳腔积液中医称之为痰,选用化痰通窍的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燥湿化痰,三子养亲汤加强化痰功效。痰由湿生,湿聚成痰。《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方中陈皮又称橘皮,具有行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本草纲目》记载“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陈皮中含挥发油,有祛痰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半夏是化痰的代表药,其性燥,以化湿痰为主,法半夏偏于燥湿;《药性论》记载半夏“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瘿瘤气”。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茯苓为利水渗湿常用药,其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其健脾之功,亦是其利湿结果,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湿停,湿除则脾健;《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白僵蚕、大贝母均化痰散结,白僵蚕和大贝母同用,以加强其化痰散结之功;《本草纲目》记载白僵蚕“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癥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疗肿风痔”;《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大贝母“解毒利痰,开宣利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白芥子化痰;朱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本草纲目》记载白芥子“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消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莱菔子降气化痰;《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葶苈子泻肺利水;《开宝本草》记载葶苈子“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石菖蒲化痰开窍;《重庆堂随笔》记载“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中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川芎活血行气;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血中气药”。白芷燥湿通窍;《本草求真》称白芷“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化痰通窍功效。该方药随证加减治疗患者8周,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极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4):F003-F003.
[3]田进强,杨军.行气活血化痰通窍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39-39.
[4]郭子光.现代中医治疗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