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脑血管疾病患者24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数据的比较及分析以归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在病情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确认患者脑血管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所有接受检查患者检查后均提示有脑动脉狭窄情况,程度不一。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清楚的掌握脑部病灶的具体情况,引导医生制定更加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诊断
本文引用格式:庞猛.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177-178.
0引言
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在临床的发病率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对患者无论是正常生活还是生命健康都存在严重威胁[1],当前出现概率偏高的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性脑病、颅内血管畸形、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2-3]。作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各个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无论是身体健康或者是生活质量都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而其年轻化趋势更是引起了临床的重视,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质量有积极影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在实践中完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当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应用范围逐渐广泛。为更深入了解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方式诊断,取得了良好效果,将患者相关数据整理后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24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112例;年龄52~79岁,平均为(61.3±4.8)岁。纳入标准:①接受医院临床诊断后,确诊为脑血管疾病;②同时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方式检查;③对本次研究所用造影剂无过敏情况;④并无存在意识或者语言功能障碍;⑤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
1.2诊断方法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本研究所用检测仪器型号为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在对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参数设置如下:电压为120 kV,电流参数在250~320 mA,扫描螺距设置1.2,扫描层厚设置3 mm。对患者首先进行颅脑平扫措施,通过肘部正中静脉注射方式应用碘海醇对比剂,注射速率设置为3 mL/s,然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增强扫描。将扫描所得的图像数据送到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重点处理脑血管动脉图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本研究所用检测仪器型号为奥泰Alltech-1.5T超导型MR扫描仪器,扫描的具体序列设置如下:FISP3D、TR/TE30设置为11 ms,FOV设置为180 mm。从患者的颅顶开始扫描,直到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范围。完成扫描之后对所得的原始图像应用最大强度信号投影进行处理并最终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由本科资深医生对所得图像进行阅读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病情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确认患者脑血管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例数对应为48例、165例、27例。在脑梗死患者群体中,有97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18 mm以下,有68例患者病灶直径超过18 mm。
所有接受检查患者检查后均提示有脑动脉狭窄情况,程度不一,其中,37例患者动脉狭窄位置在前动脉,112例患者动脉狭窄位置在中动脉,75例患者动脉狭窄位置在后动脉,16例患者动脉狭窄位置在颈内。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常见于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而这种变化对于社会的多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都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对象。脑血管疾病对于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威胁,此类型疾病有极高的致死风险,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完善,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存活率有所提升,但存活患者依然不能避免存在各种后遗症,不利于生活质量的保障以及更好的融入与回归社会,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完成治疗,对于预后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准确的临床诊断应该得到重视[5-6]。
大致分类而言,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种,在我国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群体当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超过75%,脑血管疾病无论是致残率或者致死率都引起了高度重视,是威胁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主要疾病。
本文所用CT血管成像检查手段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两者都属于无创检查手段,在临床的安全性能够提供保障。在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可知,相对于接受CT血管成像检查方式,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患者更具优越性。CT血管成像手段所得到的图像在清晰度方面已经满足不了医生对于细节的了解要求,难以更为精准的判断患者的病变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不但能够让正常的脑血管也被图像检查所得,同时对于发生异常的脑血管具体变化也有显示作用,对于诸如烟雾病或者颅内动脉瘤等颅内脑血管疾病也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有学者[8]在相关临床研究当中指出,对脑血管疾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检查的检出率以及指导价值突出,同时也具备较好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能够帮助医生掌握患者脑血管病变的情况。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以往常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其局限性随着患者群体例数逐渐增加而越来越暴露,诊断准确性在不断下降,且因为对脑血管疾病分类越来越细致,CT血管成像所得图片的清晰度不能够满足治疗方案制定时候的参考价值,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手段同时拥有以往检查手段无创、简便的优势,其清晰图像的指导价值极大程度提高了病情判断准确性和治疗针对性,这就避免了后续治疗的错误和浪费,直接或者间接的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也避免因为治疗失误引发医疗纠纷的概率。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清楚的掌握脑部病灶的具体情况,引导医生制定更加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东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78-79.
[2]金具胜.核磁共振、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研究,2017,25(4):197-198.
[3]洪波.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带来颅内血管疾病诊疗的革命性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7):154-155.
[4]郭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97-98.
[5]张万树,刘再强,宋超,等.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及出血病变的诊断应用探讨[J].云南医药,2017,60(5):532-535.
[6]杨旗,吴芳,段祥攻,等.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动脉闭塞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7):128-129.
[7]师海玲,刘常利,王建萍.头颅核磁共振诊断脑小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3):134-135.
[8]周宏.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淀粉样脑血管病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18-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