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海绵窦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5 14:57: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索海绵窦综合征临床特点、诊治方法、疾病转归,减少误诊。方法报告1例海绵窦综合征,总结诊治经验,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患者以头痛、复视及视物模糊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次考虑为“血管性头痛”,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入院后通过头颅MRI检查确诊为海绵窦综合征,给予激素治疗后逐渐好转。结论长期原因不明、不典型一侧三叉神经分支疼痛,反复头颅CT正常,如出现视力改变或颅神经损害表现,无论头颅CT及MRI是否提示海绵窦病变,均应高度怀疑海绵窦综合征。

关键词:海绵窦综合征;诊断;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王强,刘运权,范光明,等.海绵窦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23,329.

0引言

海绵窦综合综合征又称Foix综合征,为海绵窦区病变所致多由眶周、鼻部及面部的化脓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所致。病变累及一侧或两侧海绵窦,致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1、2支分布区痛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等。临床常由于肿瘤、炎症、外伤、血管病变等引起,本文报道1例不典型海绵窦综合征,以反复头痛为主要表现,后期伴有复视、视力模糊表现,容易被临床忽视,比较少见,并结合影像学资料,对该疾病进行报道如下。

\

 
1病例资料

患者刘XX,男性,55岁,因“进行性头痛1+年,复视、视物模糊半年,加重3天”于2017年12月15日11时33分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部太阳穴区疼痛,逐渐牵涉至眼眶、额顶部疼痛,呈闪电样疼痛,每次发作持续约2-3小时,平均间隔2-3小时发作一次,活动时加重,休息不能缓解,自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头痛粉”后疼痛缓解,未予系统治疗。病程中上症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口服止痛药后可以缓解,但止痛药剂量逐渐增加。半年前在上症的基础上出现复视、视物模糊,未予诊治。3+天前无明显诱因感上症加重,就诊于“贵州铜仁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及DWI提示未见明显异常,予输液治疗后上症无明显缓解(具体不详)。遂求诊于我院门诊,门诊以“头痛原因”收治入院。体格检查:T 36.5℃,P 49次/分,R 20次/分,BP 178/100mmHg,神志清,痛苦面容,心肺腹(-),语言流利,对答切题,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眼球外展受限,露白约6mm,余眼球各向活动正常,角膜反射正常,咽反射正常,余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病理征未引出。右侧三叉神经眼支及上颌支痛觉减退,共济运动检查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测脑压225mmH2O,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极弱阳性(±),细胞总数6.00×106/L。脑脊液生化:脑脊液氯化物119.8mmol/L,脑脊液葡萄糖4.6mmol/L,脑脊液蛋白0.70g/L。墨汁染色未检出新型隐球菌。抗酸染色阴性。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回示:未见肿瘤细胞(见极少许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血常规:红细胞计数4.01×1012/L,血红蛋白浓度113g/L,红细胞比容0.37L/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6g/L,红细胞分布宽度45.70fL,血小板比积0.340%,单核细胞百分比11.30%,单核细胞绝对值0.86×109/L。凝血象:纤维蛋白原5.12g/L。红细胞沉降率49mm/h。生化全套:胱抑素C1.47mg/L,β2微球蛋白3.77m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7mmol/L,载脂蛋白A11.06g/L,铁6.3mol/L,全程C反应蛋白5.70mg/dL。全程C反应蛋白5.40mg/dL。抗链球菌溶血素O 18IU/mL。降钙素原0.10ng/mL。肝炎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胸部正侧位:(1)考虑右侧胸膜增厚、粘连并钙化,建议CT进一步检查除外其他。(2)主动脉硬化。(3)胸椎退变。头部MRI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散在结节等T1稍长T2信号。右侧基底节见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右侧海绵窦增大,信号欠均匀。灰白质界限清晰,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颅骨及头皮组织形态、信号无异常(图1)。诊断为海绵窦综合征。治疗经过:予甘露醇125mL临时脱水降颅压,地塞米松10mg静滴5d,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之后地塞米松10mg静滴5d,复视及视物模糊基本消失,最后予强的松每日30mg,连续7d后逐渐减量至10mg维持,配合胃粘膜保护剂、补钾、补钙。并加用B族维生素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电解质。2018年3月23日头部MRI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散在结节状等T1稍长T2信号。右侧基底节区见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右侧海绵窦病变较前缩小,强化程度较前降低。


\

 



2讨论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硬脑膜之间,前端始于眶上裂的内侧端,向后伸抵颞岩尖端,其内走行颈内动脉、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交感神经丛。海绵窦其解剖结构较复杂,出现病变时可有多种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提示海绵窦区炎性病变,大多数对激素敏感。有文献报道第Ⅲ对脑神经受累的发生率为85%,第Ⅳ对脑神经为70%,三叉神经第一支为30%,第Ⅵ对脑神经为29%[1]。该患者病史有1年多,主要累及视神经、Ⅵ颅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症状不典型,容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在当地医院一直按照血管性头痛治疗,症状未得到控制。近半年出现复视、视物模糊,反复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导致诊断不清,病情延误。贵州地区医疗水平较全国相对落后,尤其在县级以下的医院或乡级卫生院,本例患者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所限,导致一直未明确诊断,延误治疗。究其原因主要是病史询问不详细,查体不仔细,未长期随访,未予头颅MRI检查。常规CT扫描不能清楚显示海绵窦,MRI检查因无颅底骨质伪影干扰,不仅能显示海绵窦区病变,还能对病变及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2]。同样Julio[3]和Alvarez[4]等总结26例海绵窦综合征患者中有22例(84.6%)头颅MRI异常。MRI平扫、增强及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是诊断海绵窦综合征的有效工具。长期原因不明、不典型一侧三叉神经分支疼痛,反复头颅CT正常,如出现视力改变或颅神经损害表现,无论头颅CT及MRI是否提示海绵窦病变,均应高度怀疑海绵窦综合征,应考虑给予头颅MRI检查或薄层CT增强扫描,了解海绵窦区病变。若MRI阴性者,要长期观察,以防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Tessitore E,Tessitore A.Tolosa-Hunt syndrome preceded by facial palsy[J].Headache,2000,40:393-396
[2]张体江,张国明,朱克文,等.海绵窦综合征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4):571-573.
[3]Pascual J,Cerezal L,Canga A.Tolosa-Hunt syndrome:focus on MRI diagnosis[J].Cephalagia,1999,19(Suppl 25):36-38.
[4]de-Arcaya AA,Cerezal L,Canga A.Neuroimaging diagnosis of Tolosa-Hunt syndrome:MRI contribution[J].Headache,1999,39:321-325.
[5]史大鹏,李舒茵,窦社伟,等.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MRI诊断[J].中华眼科杂志,2001,37:40-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9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