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心绞痛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之上则采用协同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被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协同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邓秀娟.冠心病心绞痛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307+310.
0引言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中老年性疾病,其致病因素主要有吸烟、喝酒、运动、饮食及工作压力等,严重中甚至会出现心梗、心衰等症。该病的病程较长,且并发症亦较多,患者因患病期间自我约束力不强,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极易使患者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升,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呈现增高态势,协同护理由此应运而生,其主要是在原有护理工作的基础之上研发出的具有针对性、协同性的一项新型护理方式[1]。本研究中,作者选取我院就诊的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调查分析的对象,对其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随机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满足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为35-79岁,平均(63.8±3.2)岁,患者的病程为1-15年,平均(8.9±1.2)年;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40例;其中,男40例,女6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2-80岁,平均(65.3±2.9)岁,患者的病程为2-16年,平均(9.1±1.1)年;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44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这些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相关要求,患者同意对应的护理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有认知障碍及意识模糊的患者,排除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护理工作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基础常规护理,此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用药、注意事项予以告知。实验组在此之上行协同护理方式:(1)有效沟通力度加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陌生感较强,再者由于对医院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反感情绪,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护患关系建立的难度。因而,在展开护理工作的进程中,护理人员应谨慎小心,尤其是与患者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应使用鼓励式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逐步突破生疏的护患关系,使其良好关系得以确立。对其治疗过程中可行方案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2]。(2)心理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因疾病相关知识的匮乏,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预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引导患者将情绪发泄出来,并将临床治疗成功的病例分享给患者,从而缓解患者焦躁、抑郁的心理情绪,以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同时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度。(3)家庭护理干预加强,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及安抚在对治疗的效果具有显著意义。因而,护理人员应将简便的护理方式传达给家属,比如:饮食、用药、体位等护理相关指导,之后由家属对这些简便护理工作进行完成,不但可以增强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还能够使患者感觉到来自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除此之外,患者接受到更好、更多的护理,亦有助于其健康的恢复,以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临床效果[3]。
1.3指标观察。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护理方式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慌、气短、心肌供血不足)无任何缓解且有加重的迹象为无效;不同护理方式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慌、气短、心肌供血不足)明显缓解为有效;不同护理方式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慌、气短、心肌供血不足)基本消失为显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记录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组间经t和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发现,实验组100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98/100),而对照组100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0%(88/100),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是心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以心绞痛较为常见,一旦患上该病,将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协同护理模式主要是以患者的病情为基本出发点而制定的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的一项协同护理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力度、心理护理及家庭护理干预的加强,其中通过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的加强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使其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的加强;使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并及时地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治疗的配合度;通过家庭护理干预的加强,使患者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明显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进程[4]。协同护理的宗旨在于有效地运用现有的护理资源,鼓励家属及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工作当中,使其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亦能使健康护理的集体效用得以协同发挥,以达到创建和谐、稳定的护理环境的目的。本次研究中也发现,采用协同护理的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再一次验证了此护理方式的有效性。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将协同护理运用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应被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英菊.协同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3):324-325.
[2]安佩芳.基于协同护理模式的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04):628-631+636.
[3]胡慧娟.协同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1):16-17.
[4]邓敏,严义红.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3):153-154.
[5]黄永群,梁秀红,熊妮,等.协同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1):176-1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