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肢体恢复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肢体偏瘫;运动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王克珍.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352-353.
0引言
脑梗死在我国有较高发病率,临床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脑动脉闭塞、脑动脉破裂等[1],造成患者出现循环障碍。从当前的现状上分析,该病的患病率、致残率比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社会负担[2]。并且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的预后康复极为困难,早期予以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护理质量[3]。为深入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3~74岁,平均(65.3±6.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5岁,平均(63.9±6.9)岁。本研究申报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两组基本资料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分析研究。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予基础护理,即: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基本体征以及意识等情况,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理,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同时也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保障其机体营养。此外,护士还需给予患者耐心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增加对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了解程度。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士耐心疏导,缓解其情绪。
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即:①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健側卧位、仰卧位、床上坐位,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为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肢体被动训练:肩关节被动运动时活动度适宜,任何时候禁忌拖、拉患侧上肢,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坐起时,把患肢放在桌面或轮椅桌板上,保持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髋关节伸展及屈曲,股二头肌牵拉,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屈活动;肘、腕、指、趾关节均应得到被动运动。每次训练时间约15~30 min,次数视情况而定,帮助患者逐渐完成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的过渡,刺激、促进本体感觉、深感觉、浅感觉的恢复。②桥式锻炼:患者双腿屈膝并拢,双脚脚底踏实床面后将臀部抬高,维持数秒,再将臀部缓慢放下,次数逐渐增加。③Bobath握手:患者十指交叉且掌心向内,健肢带动患肢缓慢向上举起,然后再缓慢放下,鼓励患者每天多次练习。④手部康复锻炼:护士为患者准备训练桌与梯背椅,患者面向桌子坐于椅子上,双手平放在桌子上,双手十指交叉握拳后进行“向前延伸、左右摇摆以及上举、翻转手臂、双手放于颈后”等训练。⑤坐、站锻炼:护士指导患者以脚跟与脚掌控制整个训练过程,由坐位训练过渡到站立训练,患者双手十指交叉后将双臂伸直并按住桌面后身体微微前倾后坐下,然后再站立起来,最后逐步过渡到重心前移训练与后移训练。在此过程中尽量结合日常活动,如喝水、双手拿东西、梳头等。上述康复锻炼内容每天依次开展1次,每次时间共45 min,每项训练的时间由患者自行掌握,整个锻炼过程由患者一边叙述一边完成,持续训练2周。对原有高血压、呼吸器官、心血管器官疾病的患者应密切注意其功能情况,其心率超过120次/min,血压收缩压超过190 mmg,应立即停止训练。
1.3评价标准
(1)参照Fugl-Meyer(FM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肢的33个项目与
下肢的17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完全无法执行为0分、部分执行为1分、完全执行为2分,所有项目分值累计相加,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高。
(2)采用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取百分制,90以上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100%=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均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将需进行分析比较的计量数据以(±s)的形式呈现,并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s)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卡方检验,当分析对比后其结果P<0.05时则说明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肢体功能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较优(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28/40),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从发病因素上分析主要是由于患者脑动脉闭塞而导致[4],进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随着近年来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5],在患病后还会出现功能障碍,因而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效果,需要给予相应的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效果,因而在护理过程当中需要以患者为主,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进行专业化培训[6],对护理工作进行有效干预,保证认知干预能够深入到各个阶段的护理当中,进而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相对于基础护理模式而言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情况[7]。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知,接受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后的肢体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具备显著差异(P<0.05)。究其原因,早期康复护理着重于在早期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施予针对性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围绕患者的四肢展开,从而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提示了康复效果的同时,还有效预防了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张建秀[8]在其相关研究中,对纳入的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提示,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其护理后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未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其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一致;黄芳艳等[9]在其相关报道中同样对纳入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估得到了明显的上升,该项数据与本文中的相关研究结果相近;在其相关文章中将纳入的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成两组,结果显示,该项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康志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37(4):162-163.
[2]刘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7(2):161-162.
[3]王晶晶,曾玉萍,余珂.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5,30(7):1312-1314.
[4]汪丽,王芳,徐翠芳.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8):121,127.
[5]戴华荣.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偏瘫肢体恢复及致残率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2):3709-3711.
[6]邹丽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77,89.
[7]黄晓丹.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62(10):2426-2428.
[8]张建秀.早期康复护理促进老年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1):43-45.
[9]黄芳艳,黄捷.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7(1):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