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耳穴压丸又称耳穴埋豆、耳穴贴压,指将药籽等作用于耳廓穴位,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的反应,从而达到疏通经脉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防病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的治疗,现将近5年该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关键词:耳穴压丸;机制;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付丽霞,王超,王政研,等.耳穴压丸疗法临床应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130-131.
0引言
耳穴是腧穴的一类,指分布在耳廓的反应点,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相互沟通,可以反应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可诊治疾病。耳穴疗法即耳廓穴位刺激法,包括贴压、按摩、放血、磁疗等刺激方法。压丸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采用药籽或菜籽等物品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局部刺激反应,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阴阳,从而防治疾病,是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1]。耳穴疗法在镇静、镇痛、止呕通便、降压降糖、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疗效确切,且该疗法无创安全、绿色经济、操作便利,临床应用广泛。现对耳穴压丸疗法近5年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耳穴作用机制
1.1中医理论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走空穷,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手足三阳经均过耳,六条阴经虽然不直接入耳,但却经由十二经别离、合、出、入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与耳,与耳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金匾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脏器法时论》曰:“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十四难》曰:“肺主声,⋯⋯令耳闻声”。民间有用耳尖刺络放血治目赤肿痛,用烧酒滴耳治牙痛方法[1]。由此可见耳穴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关系密切,是沟通机体表与里、局部与整体联系的重要部位。
综上,耳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间接网络全身。耳受到脏腑经气的荣养,全身脏腑经络有疾,亦可反映于耳。刺激耳部的相应穴位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
1.2西医理论
耳廓,由弹性软骨、脂肪以及结缔组织构成,外覆皮下分布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耳廓的神经包括[2-3]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舌咽、迷走神经分支及伴随血管走行的交感神经。进入耳廓的神经在外耳道皮肤、耳甲交汇。
耳廓的神经感受器丰富,当各种刺激如按压、电脉冲、激光等,施行于耳穴上进行治疗时,兴奋各层次的感受器,神经冲动经耳廓脊神经、脑神经上行汇集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然后再将冲动传递至脑干的网状结构[4-5]。
脑干网状结构整合冲动信息,上行经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至大脑皮质,下行到达脊髓,发出“易化”和“抑制”两种指令活动。如分别位于有桥脑上下段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抑制系统,两者相互拮抗,调节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位于延髓中、上段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吸气中枢,背外侧(孤束核附近)呼气中枢,此两部位交互抑制调节呼吸运动;位于延髓上段网状结构背侧心血管反射中枢,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延髓背外侧部与呕吐密切相关,介以与完成呕吐动作。脑干网结构经信息整合,上传下达,完成对觉醒与睡眠、呼吸、心脏血管反射、唾液分泌(呕吐、咳嗽中枢)的等人体生命中枢功能调节[6],影响生命活动,发挥镇静、镇痛、调节内脏功能等作用。因此刺激耳穴,可以调节神经,从而调节全身各脏腑器官。
耳廓与躯体、内脏的联系是多途径的,除了神经系统外,体液也有参与[7]。刺激耳穴后,在影响神经系统的基础上,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并通过丘脑—垂体系统,调节体液中各激素水平的动态平衡,激发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耳穴可以激活体内的抗痛系统,稳定外周血中皮质醇含量,剌激体内内啡肽的升高,并能提高机体痛阈,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以及对疼痛的应激反应。
总之耳穴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加强了脑神经、脊神经、中枢神经之间的沟通联系,对睡眠、疼痛、生命中枢进行调控,实现镇静、镇痛、调节内脏功能等作用。
2耳穴疗法的临床应用
2.1镇痛
耳穴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疼痛性疾病,包术后镇痛辅助、癌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等。
周丽娜等[8]选取46例混合痔术后患者,观察磁珠压耳穴疗法对其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8.70%,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2h、24h、48h、72h时VAS评分优于对照组,认为磁珠压耳穴疗法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护,对促进患者康复疗效显著。张敏等[9]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患者39例随机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结果观察组术后12h的疼痛差异不显著(P>0.05),24h、48h疼痛明显加减轻(P<0.05)。
王敬[10]联合耳穴埋豆观察骨转移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60例痛缓解情况结果显示在疼痛缓解,止痛药使剂量、副作用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惠真珍[11]等认为耳穴疗法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明显的功效,主要的取穴有:神门穴、面颊穴、皮质下、胃对应反射点等,主要采用耳穴压豆、耳穴针刺、耳穴注射药物等方法。
2.2镇静、抗焦虑抑郁
耳穴在镇静方面作用突出,对于各类急慢性、原发性失眠、继发于高血压、血液透析疾病性继发性失眠,及失眠伴焦虑抑郁等病疗效确切。
谢美玲[12]选取耳穴的神门、皮质下、心、肾、肝、脾6组穴位干预肝郁脾虚行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认为耳穴压豆疗法对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可靠。冯小剑[13]在应用耳穴压籽法干预应激性失眠,结果显示从临床疗效来看,耳穴组总有效率、PSQI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认为耳穴压籽法在治疗应激性失眠疗效优于针刺组。钟元春[14]采用耳穴贴压法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睡眠障碍患者,结论认为耳穴贴压法可以提高该类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阮燕媚[15]选取7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研究组在常规药物降压和助眠治疗方式的基础采用耳穴压豆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治疗后压水平和睡眠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丁丽青[16]观察耳穴贴压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结论认为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2.3调节植物神经
耳穴疗法对循环、呼吸、消化系统、泌尿系等疾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衰、慢性肾衰及肿瘤等疾病的并发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便秘),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杨月[17]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耳穴压籽干预心血瘀阻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结果显示,研究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电图的变化、硝酸甘油用量均优于对照组。符梦楠[18]以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及为评价指标,观察耳穴贴压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1.8%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5.8%。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及睡眠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李薇[19]选取50例慢性心衰合并便秘的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加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结果显示观察组没有因排便困难而诱发急性左心衰发作,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王芳[20]采用黄苓解毒泄浊颗粒灌肠联合耳穴埋豆干预慢性肾衰伴有恶心呕吐患者,结论认为耳穴埋豆疗法能显著降低该类患者呕吐程度。杨文钰[21]探讨分析耳穴埋籽按摩法在预防肿瘤患者应用顺铂所致呕吐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者中重度呕吐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认为采用耳穴埋籽按摩法能有效改善顺铂化疗期间的呕吐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杨阳[22]观察14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高风险妇女耳穴贴压疗效,发现观察组妊娠期血压值,子痫发生率,胎儿意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耳穴贴压能有效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风险妇女的血压,降低妊娠风险,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3小结
《灵枢》曰:耳为“宗脉之所聚”。耳部血管神经丰富,来自于脑神经、脊神经、中枢神经分支汇聚于耳廓耳甲,刺激耳部的相应穴位可加强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联系,激发相应神经-体液-免疫应答,达到镇痛、镇静、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作用,现阶段耳穴疗法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耳穴压丸疗法对各类疼痛、急慢性、原继发失眠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内科疾病伴发症状(如恶心、呕吐、便秘),尤其适用于心衰伴便秘、血液透析患者伴恶心、呕吐等不适等疾;可极大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理想的辅助治疗手段,优势护理方法,直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丽春.耳穴诊断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74.
[2]张诗兴,姜文方.耳穴定位与神经血管分布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4):228-22.
[3]张诗兴,周坤福,姜文方,等.耳穴的脑、脊神经节投射[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3):35-36.
[4]刘维洲,许冠荪,张群群,等.耳廓神经支配与耳针对胃肠电活动影响的观察[J].针刺研究,1990,15(3):187-190.
[5]万赖思琪.耳穴辅助全麻妇科手术围手术期机体调整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6]徐达.耳穴电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果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单秋华,孙冬梅,吴富东.耳穴贴压对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患者血清内分泌素及内啡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677.
[8]周丽娜.混合痔术后疼痛护理中磁珠压耳穴疗法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31.
[9]张敏,刘慧,张小美.耳穴埋豆配合护理干预治疗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9,27(03):230-231+223.
[10]王敬,芦殿荣,毕然,等.耳穴埋豆干预骨转移中重度癌性疼痛临床观察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02):43-45.
[11]惠真珍,焦杨.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探索[J].中医外治杂志,2017,26(5):52-53.
[12]谢美玲,周冰,谢盛.耳穴压豆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08):71-73.
[13]冯小剑,杨婷婷,付红星.耳穴压籽法治疗应激性失眠的临床应用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9,33(01):42-44.
[14]钟元春,郭惠娟,陈璇.耳穴贴压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睡眠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8):146-148.
[15]阮燕媚,何锦坚,朱翠英.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的观察及护理研究[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03):191-192.
[16]丁丽青.耳穴贴压用于缓解复发性流产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
[17]杨月,杨倩,张敏.耳穴压籽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7,45(01):80-83.
[18]符梦楠,王彬,吴秋玲.耳穴贴压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07):736-740.
[19]李薇.耳穴压豆对心力衰竭患者合并便秘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9):121-122.
[20]王芳.中药灌肠联合耳穴埋豆在慢性肾衰恶心呕吐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05):4083-4084.
[21]杨文钰.耳穴埋籽按摩法在预防肿瘤患者应用顺铂所致呕吐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2):222-223.
[22]杨阳,肖红,肖德龙,等.耳穴贴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风险妇女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6):6459-64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