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带锁髓内钉对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2 15:54: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选取26例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实验组1例。实验组实施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运动及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更高;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耗时都相对较短,膝关节功能康复快,其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下肢创伤骨折;骨不连;术中出血量

本文引用格式:姜荣辉.带锁髓内钉对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81-82.

0引言

下肢创伤骨折是较为多发的骨科疾病,常有急性疼痛等症状,经过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治愈,但若处理不当,会引起骨折愈合不良,从而导致骨不连的情况出现[1]。骨折范围、手术方法、损伤程度及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通常会影响下肢创伤骨折的愈合情况,严重者更会引起骨不连等并发症[2-3]。目前,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本研究选取26例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实验组13例,研究探讨带锁髓内钉对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选取26例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实验组13例。实验组情况: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8~75岁,平均(39.62±7.26)岁;胫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5例。对照组情况: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18~72岁,平均(39.02±7.51)岁;胫骨骨折7例,股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3例。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方面,通过CT或MRI影像检查,其结果显示骨折面光滑、骨髓腔闭锁,骨痂间未形成小梁,有形成的假关节。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骨缺损与骨碎片合并吸收;骨折端有硬化现象;所有患者均在末次手术后6~24个月,下肢具有明显的外伤[4]。排除病理性骨折所导致的骨不连;重要脏器功能所引起的病变;精神疾病;二次创伤所导致的骨折;不能配合的手术治疗;手术禁忌证;骨折疏松症;凝血功能障碍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治疗的方法。常规麻醉后,患者保持仰卧,并将患者患侧处的皮下组织至病变部位切开,剥离骨不连的骨膜,去除硬化骨质,将骨不连端修复成横断面或梯形截面。根据骨折情况,将钢板置入病变张力侧,再通过常规加压螺旋、植骨的方法置入皮质骨螺钉[5]。实验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常规麻醉后,患者保持仰
卧,逐层将患者皮肤显露骨折处的骨不连骨膜剥离处理,然后再进行连段修复成截面和横断面梯形状;切除硬化骨质后进行辅助扩髓;入针置转子定点处,在骨不连位置放置髂骨骨条使其复位效果恢复满意后,再用髓内钉固定使之稳定,再逐层将切口缝合。

1.3实验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出血量、运动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对膝关节功能评分(AKS)进行量化评比,当断端畸形<7°、骨折完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未出现感染即为优;衡量从仰卧到侧卧、从仰卧到床边坐、行走等,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越好。观察评比梳妆、进食、如厕等生活活动能力,分值越高者的独立性就越强。术后感染、愈合不良、断钉、关节僵硬、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再骨折等均属并发症范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


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运动及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实验组的并发症有1例愈合不良;对照组有3例感染,2例愈合不良,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关节僵硬,1例再骨折。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6.92%,2=6.8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骨折愈合时间的对比

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21.47±2.28)周,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6.72±2.39)周,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87,P<0.05)。

3讨论

3.1主要治疗方式


骨折作为骨科常见疾病,发生率相当高。临床治疗过程中,骨折多表现为断端的畸形、断肢的活动异常、断端的骨擦音及摩擦感等主要表现。下肢骨折是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6]。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尽量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及补充营养、减轻疼痛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7]。

3.2带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优势

临床过程中,对于下肢的创伤性骨折引起骨不连情况,治疗过程中多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8]。带锁髓内钉是一种弹性应力效果较好的固定方式,能够帮助断端处骨痂的快速形成,增加断肢的弯曲应力,增加了患肢对移位或旋转的预防效果,这种方式处理后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3.3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愈合均有优势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实验组方式治疗下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能够有效的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帮助患者的骨折断端处尽快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象,明显提高术后骨折的愈合率。

综上所述,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患肢的膝关节功能康复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2]宋国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26-28.
[3]郑金文,刘显东,王小兵,等.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236-1238.
[4]马军,司春明,张力鹏,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7):127-129.
[5]杨松.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3):80,88.
[6]宋孝言.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26(21):143-144.
[7]骆永锋,龚劲纯,吴俊,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193-195.
[8]尚大财,刘钦林,钟生财,等.Ilizarov骨滑移技术治疗四肢长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3):220-225.
[9]章晓云,陈跃平.骨不连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478-14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