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中医五态人格解析慢性心衰患者治疗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2 15:19: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及终末阶段,是由于各种心脏因素导致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循环代谢的需要,进而引起患者全身循代谢功能的紊乱,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传统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于“胸痹”“心悸”以及“痰饮”范畴,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心(肺)气虚,随着病情发展,阳气逐渐耗伤,阳虚不能鼓舞气血运行,阴液停聚,导致气滞血瘀,晚期心肾阳虚,最终出现阴阳两虚,甚至阳气虚脱导致阴阳离决的危象。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一大组成部分,贯穿着中医及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在医学上被用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及功能,并以此指导临床诊疗。在阴阳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五态人”理论也是传统医学的理论成果之一。

关键词:慢性心衰;阴阳;中医;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朱希瑶.从中医五态人格解析慢性心衰患者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52,254.

1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及终末阶段,是由于各种心脏因素导致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循环代谢的需要,进而引起患者全身循代谢功能的紊乱,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传统中医中虽然没有心力衰竭的病名,但是关于心衰的各种论述却随处可见。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众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心衰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记载。例如《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就表述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不仅描述了心衰的症状,还提出了心衰的中医病为“心水”。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了“心衰”的病名,而王叔和在《脉经》中的“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被认为是对于心衰症状的最早的描述。1997年出版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正式确定了“心衰”这一病名,其定义描述为“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证[1]。传统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于“胸痹”“心悸”以及“痰饮”范畴,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心(肺)气虚,随着病情发展,阳气逐渐耗伤,阳虚不能鼓舞气血运行,阴液停聚,导致气滞血瘀,晚期心肾阳虚,最终出现阴阳两虚,甚至阳气虚脱导致阴阳离决的危象。

\

 
2中医五态人格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一大组成部分,贯穿着中医及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在医学上被用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及功能,并以此指导临床诊疗。在阴阳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五态人”理论也是传统医学的理论成果之一。《黄帝内经》中按照人体先天禀赋中阴阳含量的多少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以及“阴阳和平之人”五型,五种类型之人受先天禀赋中阴阳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生理结构及病理特征。《内经》中记载:“太阴人格阴盛无阳,因而阴血重浊卫气滞涩;少阴人格多阴少阳,胃小肠大,六腑不调,气血易亏;太阳人格纯阳无阴,脉大气盛,易因阴脱而狂;少阳人格多阳少阴,经脉小络脉大、血脉行于内而气络于外;阴阳和平人格体内阴阳互调,气血顺畅”。所以这五型人又被称为“五态人”,而又因为五态之人“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五种类型之人的性格特征、体态举止以及体质结构各不相同,因此,五态可以说是后天特征受到先天禀赋影响的直观反映[2]。后世五态人理论研究集大成者当属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杨秋莉教授,二人在阴阳学说及五态人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医五态人格量表”[3],通过此量表可将患者按照五态分型论治。

阴阳只有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转,而阴阳之间盛衰消长的平衡一旦打破,疾病就会接踵而来[2]。类似的观点也曾出现在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的著作中,他认为五态中的阴阳的概念绝不仅限于经络中的阴经阳经,而是以人体先天禀赋中的阴阳论之,“太阴”是说禀赋纯阴,“少阴”是指禀赋中多阴少阳,“太阳”即禀赋纯阳,而“少阳”也就意味着少阳多阴,而除了对禀赋的探讨,五态也与疾病的化生密切相关,张介宾认为,阴阳五态对患者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有直接影响,因此医家在临床诊治中应细致体察。由此可见,中医五态人格是机体阴阳的外在体现,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

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分析

从病因病机方面对慢性心衰证候进行辨证分型来看:2013年王娟等人收集了来自全国14家“十一五”中医心血管重点专科成员单位的6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对其证候组合规律做出统计分析得出:在单一证型中最常见的为气虚证,在两种证型组合方式中气虚血瘀为基本证候,其次为气阴两虚阳虚气虚、阳虚水停,阳虚血瘀,气虚水停以及痰疲互阻。三证组合为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最为常见的组合方式,其中尤以气虚血瘀饮停最为普遍,占35.22%。这与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气血水互结”的病机认识趋向一致。[4]任建歌等通过对186例慢性心衰的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将CHF分为6个证素(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饮、痰浊),认为早期CHF多为气虚、血瘀、痰湿水饮,后期多兼见血虚、阴虚、阳虚[5]。

而从心功能方面对慢性心衰证候进行辨证分型来看:段文慧等总结160例慢性心衰病例得出,心功能II级患者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占优势,心功能III级的患者气虚血瘀水停证占优势,而心功能IV级的患者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占优势。[6]张燕等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把慢性心衰分为早、中、晚3期,慢性心衰早期以气虚血瘀证多见,中期以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晚期以阳虚水泛证多见[7]。

从两个方面的分析都可以看出慢性心衰患者晚期的辩证要点在于“阳虚”。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是一个慢性过程,病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耗损其阳气,造成心肾阳虚的表现。对于先天禀赋不同的病人,其原有的阳气数量不等,既有太阴人格的禀赋至阴,又有太阳人格的禀赋纯阳,加之在疾病的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不同,其预后也就各不相同。

4中医五态人格理论指导下的慢性心衰患者康复

中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肾主津液”,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后期往往多表现为心肾阳虚,心气虚则血运无力,阳气无法升达全身,血脉瘀阻则肾失濡养,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则阳虚水泛。

欧阳宇等发现,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比例高达54.2%,且以心功能Ⅲ级~Ⅳ级者居多,与非阳虚证相比,阳虚证病人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且BNP水平更高,提示阳虚证病人心脏重塑及心力衰竭程度更重。[8]张萍等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研究结果表明,阳虚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以Ⅲ级、Ⅳ级居多,EF值降低较非阳虚组明显并提示阳虚证是CHF发展的更为严重的证型[9]。

从中医五态人的角度来看,太阴之人本就阴盛阳衰,心衰日久阳气渐虚,使本就阳气不足的太阴人阴阳偏盛更著,易致阴盛格阳、阳气外脱之危象;而太阳之人,阳气冲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充足的阳气抵御外邪、驱邪外出,而且在疾病进展中有充足的阳气与病邪进行斗争。在治疗中,对于太阴人顾护阳气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使用常规的治疗之外,补足阳气是太阴人改善预后的关键,只有阳气充盛才能达到阴阳平衡;而太阳人虽自体阳气充沛,但也不可一味滋阴,以免邪毒留恋,病久不愈。对于少阴人、少阳人及阴阳平和之人,阴阳偏盛虽不明显,但是心衰本就是一个耗伤阳气的慢性过程,注意阴阳偏盛,及时调整治疗,达到阴平阳秘才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

\

 
5启示和意义

对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除了从疾病本身及证候表现方面进行辩证,还要关注患者本身体质,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患者先天体质条件的不同,可以从“五态人格”方面,针对患者先天不足,着重给予治疗。补先天之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后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62-63.
[2]刘向哲,王新志,王永炎.基于禀赋概念的“五态人”与中风发病相关性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08):910-911.
[3]五态性格测验表手册.1988.
[4]王娟,陈婵,张鹏,等.630例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08):567-571.
[5]任建歌,张艳,王辰,等.186例慢性心衰的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2):276-279.
[6]段文慧,郑思道,苗阳,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05):511-513.
[7]张艳,宫丽红,钱新红,等.慢性心衰中医分期分级临床辨证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05):801-802.
[8]欧阳宇.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相关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07):907-910.
[9]张萍,徐凤芹.阳虚与非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153-1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