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类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流行病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8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病毒学检查,了解其发病特点。结果手足口病患儿主要患病年龄为1~3岁,共有218例,主要为男性患儿,共有229例;手足口患儿病毒检测类型多为人肠道病毒71型为主,占51.05%,柯萨奇病毒A16型占10.26%,其他肠道病毒占38.68%;母乳喂养、居住市区、卫生条件和卫生意识好、密切接触者文化程度高、接受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家庭出现手足口病的例数较少,家中存在幼托儿童患病的机率较高。结论手足口病患者肠道病毒类型多为人肠道病毒71型(EV71),以1~3岁男性患儿为主,与家庭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关键词:手足口病;不同类型肠道病毒;流行病学;人肠道病毒
本文引用格式:舒丽,姜扬.不同类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239-240.
0引言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之一,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人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多以皮肤症状表现为主,例如口痛、厌食、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咽部、臀部和腿部等部位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疱疹[2]。该病多数在1周以内便可自愈,但是部分病症较重的患儿,会在发病5 d内出现脑膜炎、心肌炎和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根据相关报道可知,手足口病传染因素较多,与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和家庭因素等有关,为此需要对手足口病流行特点进行了解,对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预防手足口病传染高危人群[3]。为此,本次研究特选取38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道病毒类型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流行病学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8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在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所有患儿的咽拭子、肛拭子和粪便标本等,分析其临床资料。
1.2方法
采用本次研究人员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具体如下:产后喂养情况(母乳、非母乳)、居住点(城市、农村)、卫生条件、卫生意识、密切接触者文化程度等,问卷调查表均由研究人员进行填制,被调查人仅需口述,本次调查共发放38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380份问卷调查表。
标本处理:将患儿入院后采集的样本进行荧光聚合酶连反应法进行病毒检测和分型,在样本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并搅拌,采用4℃冷冻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7 cm,核酸检测上清液,剩下标本放置于零下环境中。
1.3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主要患病年龄为1~3岁,共有218例,男性患儿有229例,以上患儿年龄和性别所占比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参数详见表1。
以上手足口病患儿病毒检测类型多为人肠道病毒71型,占51.05%,具体参数详见表2。
对手足口病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母乳喂养、居住市区、卫生条件和卫生意识好、密切接触者文化程度高、接受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家庭出现手足口病的例数较少,家中存在幼托儿童患病的机率较高,具体参数详见表3。
3讨论
现手足口病已成为丙类传染病发病率第一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足口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播:(1)通过空气飞沫近距离进行传播,类似于流行感冒;(2)手足口病患者会在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疱疹,而这些疱疹里面的疱液均含有病毒,当疱疹破溃后,里面的疱液会感染周围的物品,一旦这些物品长期被其他人接触则会被传染手足口病,尤其以口腔内疱疹最为严重,例如共用餐具、饮水杯等;(3)众所周知,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的,而这些肠道病毒经消化道排泄出体外后,例如粪便、痰液和鼻涕等,污染周围的环境物体,促使手足口病传播[4]。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成年人接触到手足口病病毒会因自身免疫力较强,不会出现手足口病,但是一旦成年人携带手足口病毒,则会给长期接触的儿童增加传染风险[5]。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一旦有1名家庭成员携带手足口病肠道病毒,那么这个家庭的传播率则高达50%,为此需重视家庭因素对手足口病传染的影响[6]。根据本次研究显示,通过母乳喂养可预防手足口病,市区居住的家庭相较于农村居住的家庭发病率较低,说明农村是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另外家长卫生意识、卫生条件好的家庭,会及时清洁手部,做好手卫生,对降低手足口病传染风险具有一定效果[7]。另外接受文化教育程度高、接受手足口病相关健康知识宣讲的家庭成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聚集性传播,最后家庭中已有幼托儿童的传染率更高,因此需要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加强对幼托儿童的管理,特别是患病、抵抗力低下的幼托儿童,降低患病率,以防传染给其他健康幼儿[8]。通过此次研究也可发现,手足口病高危人群主要是1~3岁的男性患儿,多为人肠道病毒71型,为此需要加强卫生宣传管理,针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症和传播途径等进行详细讲解,鼓励母乳喂养,提高患儿家庭成员卫生意识,改善其卫生条件,降低手足口病传染几率。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与患儿年龄、性别和家庭因素都具有一定关系,需要加强对患儿家庭的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健康意识,减少幼托儿童对其他儿童的传播,对于防止手足口病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伟华,李雄,欧维琳,等.通用型肠道病毒感染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广西医学,2017,39(6):772-775.
[2]谢瑞玉,李维春,朱磊,等.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儿童的病毒临床特点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1):2614-2617.
[3]徐江燕,颜云盈.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所致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7):989-992.
[4]王文文,汤光明,田健美,等.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其普通型和脑炎型的临床特征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40(2):53-56.
[5]冉飞,郭青青,钟龙青,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介素-21水平变化及其作用机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3):176-178.
[6]陆媚婷,陈素萍,黎阳.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3):375-376.
[7]石瑛,任静静,王云凤,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学相关指标变化与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2):1741-1743.
[8]许华山,陈凤英,吴俊峰,等.肠道病毒不同亚型与手足口病并发热性惊厥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7,20(11):1294-12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