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患者检验结果的影响,对采血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22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对其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每组各161例患者,实验组利用肘静脉血采血方式采集血液标本,对比组利用末梢采血方式采集血液标本,比较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实验组检验准确率97.51%,检验满意度100%,对比组检验准确率75.15%,检验满意度86.33%,两组HCT、RBC、HGB、PLT、MCV、WBC、NE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直接受到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末梢采血效果相对较差,患者通过实施静脉采血的标本质量更高,采血效果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不同采血方法;末梢采血;肘静脉采血
本文引用格式:李娜.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295,297.
0引言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手段,其作用是对患者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形态进行观察,并针对上述指标情况,对患者的健康程度进行观察,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人体血液细胞的形态、数量都会直接反映患者的健康程度,因此临床对患者开展血常规检验,能够明确观察到患者的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临床诊断血常规的效果十分显著,应用较多。但随着临床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逐步增加[1]。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质量控制十分关键。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本文对所选血常规检验患者开展不同方法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对不同情况下采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的322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每组各161例患者。实验组男86例,女75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64.16±14.84)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12.11±6.89)年。对比组男85例,女76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65.19±12.81)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13.01±4.99)年。患者均在我院就诊,自愿参与实验,排除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患者意识丧失,无法配合采血患者,排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对患者进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利用肘静脉血采血方式采集血液标本,对比组利用末梢采血方式采集血液标本。肘静脉采血:叮嘱患者充分暴露采血侧手臂及手肘以上部位,前臂水平放置,并利用止血带捆扎上臂,捆扎位置距离肘关节5cm左右,确保患者肘关节、前臂紧绷,但不影响动脉血流,指导患者握拳,护理人员找到怒张隆起血管后,对血管上皮肤进行反复揉搓,直至患者血管清晰,利用注射器穿刺静脉血管内抽吸血液标本,穿刺位置在静脉前方2-3cm处,同时告知患者松开拳头并去除止血带。采血后叮嘱患者利用棉签按压穿刺点止血,按压时间不可低于3分钟。
末梢采血:对患者进行耳垂、手指末梢静脉血采集,采血前对采血部位进行按摩,待采血位置局部充血良好后,利用酒精棉球开展消毒,利用一次性穿刺针对其进行采血,护理人员对患者采血部位进行按压,确保采血部位紧绷,同时利用穿刺针穿刺,挤压采血部位前端,利用棉球擦拭第1滴血,继续采血直至才血量足够。
1.3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检验准确率=确诊例数/总数*100%,对比两组检验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患者在调查问卷中的上述指标中选择,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血常规检验指标,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准确率,检验满意度,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检验准确率97.51%,检验满意度100%,对比组检验准确率75.15%,检验满意度86.33%,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HCT、RBC、HGB、PLT、MCV、WBC、NE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类型,临床在对患者开展血常规检验时,多对患者进行肘静脉血采集,但部分患者无法配合肘静脉血采集操作时,则利用末梢静脉采血方式采集血液标本。临床针对两种采集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两种采集方法下,血液标本的表现情况有所差异,部分患者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2-3]。
其中末梢采血的检验准确率较低,主要由于末梢采血时,采血位置在耳垂、手指上,采集时受影响较多,此外,末梢采血时,属于末梢毛细血管采血,血液成分的控制效果较差,部分动脉血、细胞内液也随之进入采集管,上述血液、体液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无法准确表达血液情况,血液中细胞计数效果也随之受到较大的影响。肘静脉血采集无上述影响因素,能够更加准确、稳定的得到检验结果与数据,对患者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较强。同时肘静脉采血时,患者的血液采集位置相对较深,血管条件较好,能够有效区别动静脉血、血液的误差率更低,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患者的血液中成分进行对比分析[4]。
本文对所选血常规检验患者开展对比研究后发现,患者利用末梢采集方式采集的血液,采集后的标本检验结果,与肘静脉血有较大的差异,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此外,患者对诊断的满意度也相对较差,对结果的不信任感较强。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后发现,患者的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见末梢采血方式下,血常规检验的检验准确率较差,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孙丽.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0):246-247.
[2]宋文娜,冷亚春.不同采取血措施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9):74.
[3]冷亚春,宋文娜.基层医院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9):45-46.
[4]黄珍艳.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观察与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3):19-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