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临床效果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09 14:46: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参照组,每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差异,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参照组患者的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对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崔艳鸿,陈强,非正冯,等.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临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53+165.

0引言

无症状心力衰竭,即SHF临床表现为患者虽然不存在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以及心肌供血不足等症状,但左心室功能不全[1]。既有研究资料之处,患者在罹患心肌梗死症状之后具有较高的概率病变心力衰竭,即HF,如果患者可是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HF发病的可能性将会发幅度降低[2]。本次实验过程中,笔者为了进一步探究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临床有效治疗途径,择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7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疗法,效果较为显著,现就具体实验内容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确保符合该病症诊断标准,且不存在脑卒中、肿瘤、结缔组织并、肾功能不全、血液病、肝功能不全、胰腺疾病等,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参照组,每组各47例。其中参照组患者中包括21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介于53-77岁,平均为(61.65±7.45)岁;观察组患者中包括23例女性,24例男性,年龄介于55-75岁,平均为(62.45±7.33)岁。就两组患者呈现的一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较小,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行性。

1.2方法。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即借助洋地黄制剂、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择取河南天方药业生产的国药准字号为H20070054的阿托伐他汀给予患者口服,单次剂量控制在10 mg-40 mg之间,1次/d,持续30 d。

1.3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过程中,两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观察指标均以SPSS 21.0软件采集,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n/%)的参考值分别取t、,若P<0.05,判定实验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差异,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参照组患者的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详情见表1。

\

 
3讨论

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临床表现虽然不存在常规的主观症状,但指标检查结果却显示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此外,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普遍不超过50%,因此临床诊断十分困难[3]。而患者一旦出现突发性心力衰竭,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同时也会缩短患者的生命周期,因此,对于该病症而言,早期诊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减少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4]。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传统治疗手段多为洋地黄制剂、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但效果并不具备理想性,因此需要合并一些降脂类药物,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阿托伐他汀,该药物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血清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还能有效调节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进而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减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可能性,优化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5]。基于此,本次实验过程中,笔者便分别对两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行传统疗法、传统疗法+阿托伐他汀,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参照组患者的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与康银玲[6]的研究结果类似,由此可见,阿托伐他汀在该病症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取阿托伐他汀给予患者口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浆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效控制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学传.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7,30(05):1005-1007.
[2]闫弘睿,唐慧.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0):137-138.
[3]徐健,沈崇.阿托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4):66+68.
[4]陈芬兰,徐琳,曾凡杰,等.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55(40):40-41.
[5]何永祥.浅析76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1):93-94.
[6]康银玲.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4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