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9 15:16: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中风后抑郁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中风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结果2组均给予5周的护理措施后,2组患者的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抑郁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作为理想的护理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中医特色护理;疗效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霍翻翻.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85-286.

0引言

抑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类疾病,核心症状主 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缺乏活力、闷闷不乐、对生活丧失信  心、出现自杀倾向等 [1]。中风后抑郁 (Post-strokedepression, PSD) 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2],数据统计,近年来 PSD 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已达到了 40% ~  50%[3]。PSD 摧残着患 者的身心健康,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  来了潜在的负担。对于本病的治疗,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使患  者的肢体、言语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的改善,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会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可见,PSD 的临床护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心理调节护理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激励患者追求人  生向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研究中以 PSD 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特色护理对其进行干预,观察临床疗效,现将其  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的 50 例受试对象均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 2018 年 6月至 2019 年 5 月针灸四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5) 和观察组 (n=25)。对照组男性 15 例,女性 10 例; 年龄 42~67 岁,平均 (58.89±7.49) 岁;观察组男性 13 例,女性 12 例;年龄 50~72 岁,平均 (61.36±6.9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行颅脑 CT、MRI 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中风病,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有抑郁症状,SDS评分≥ 53 分;(3)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研究已经全面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损害者;(2)有皮肤性疾病者尤以耳部为主;(3)意识丧失或认知障碍者;(4)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对酒精过敏;(5)有精神病或有精神病家族史者;(6)拒绝参与本次临床研究。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给予中风患者常规护理:入院宣教,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流通,预防交叉感染;维持室内适宜湿度和温度, 光线明媚舒适;按时清扫消毒病房,更换枕套被服;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避免褥疮、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做好口腔护理,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戒烟戒酒,生命体征监 测,用药指导等措施。

1.3.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1) 中医情志护理:选取外貌柔美、性情温和、沟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运用中医以情胜情法进行护  理干预。向患者讲述风趣、幽默、诙谐的小故事,陪同患者一起观  看小品、相声等患者喜爱的喜庆类电视节目,跟随轻快、舒缓音乐  和患者一起吟唱歌曲。通过此类方法引导捧逗开心,帮助患者排  遣消除郁闷、低落情绪,分散注意力使患者不再冥思自己病情所带来的不良严重后果;(2) 中医耳穴护理:依据患者具体证候给予耳穴压豆。兼有心脾两虚证取心、脾、三焦、神门、耳背心,肝郁气滞 取肝、胰胆、交感、心、神门等。操作:首先用 75% 的酒精对耳部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尖头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 小穴贴,将王不留行籽对准耳穴进行贴敷,最后用手指按压。每次 对单耳进行压豆治疗,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每次时间控制在 3~5 分钟,强度以患者按压穴位处酸痛、麻热为度,双耳交替进行,5d更换一次;(3) 中医针灸护理: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讲解治疗的具体穴位(百会、四神聪、太阳、人中、风池、印堂、太 冲、太溪、足三里、丰隆、血海、三阴交、阳陵泉等),以及其中一些穴 位的针感如何,留针时间、行针的间隔时间、低频脉冲电子治疗仪 的频率,同时告知患者针刺治疗后的预期效果和临床价值。协助患者进行衣物的脱穿,针刺时应用红外线灯保暖,避免感冒;(4) 中医辨证护理:兼有心脾两虚证患者伴有健忘、失眠、惊悸、心神不 宁、头晕目眩等症状,要注意保持病房的清静安宁,嘱其家属一定 要以温婉、和蔼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 怀,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过度。兼有脾肾阳虚证患者,常伴有表情淡 漠、四肢畏寒怕冷、身困乏力、蜷缩、少气懒言、便秘等症状,因此护 理时多注意保暖,适当多摄入补益脾肾之品,禁辛辣刺激食品损伤 胃肠血络,加剧病情恶化。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 5 周。

1.4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4] 对2 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SDS 评分标准:标准分为53 分,轻度: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2 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设定了 3 个等级, 依次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 ( 满意例数 + 比较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符号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 组患者 SDS 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后显著小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 SDS 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

 
2.22 组患者对中医特色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显著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

 
3讨论

中医学认为 PSD 系“中风病”合“郁病”的范畴,病位在脑, 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病因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病机为肝失疏  泄、瘀血阻络、脑窍失养。病情初期多见以气滞血瘀为主的实证, 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转化为虚实夹杂之证或者虚证。《古今医统大全·郁症》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可见,中风病和郁病同时互为因果,两者可形成恶性循环,损伤脏腑经气,加剧病情恶化。西医学认为 PSD 的病机是由于脑神经元损伤后进一步破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5- 羟色胺能神经元及通道,导致神经递质功能低下而发病 [5]。

中医特色护理以常规护理为基础,从 PSD 的发病机理出发进行临床干预。情志护理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相克论用以情胜情法疏解患者抑郁情绪。五行中火克金对应五志喜胜悲,通过言语交流、转移思想意识从而达到疏解患者内心抑郁的目的。研究表明 [6],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亲切和蔼地交谈沟通、解除患者内心困扰、鼓励患者建立信心,这种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心理 安慰的护理方式能使患者渐渐消除抑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走出恐惧的心理阴影,从而减少了病房意外事故的发生。耳并非一个简单的听觉器官,《灵枢·邪气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五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 耳与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五官九窍感应均有着紧密联 系,刺激耳穴可使大脑网状系统得到有序化激活,能有效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7]。神经学研究证实,对耳穴实施刺激,能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促进去甲肾上腺素、5- 羟色胺能神经元等受抑制作用的脑神经细胞觉醒后功能恢复,加快受损脑神经的生理修复,进而起到治疗 PSD 的作用 [8]。心乃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七情致病与心关系极为密切, 压豆耳穴心可清新开窍,静养心神。《读医笔记·卷四》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则不病。” 耳穴肝可疏肝理气,熄风开窍,与脾、三焦、神门、交感等耳穴相配伍共同达到健脾宁心,疏肝解郁,复脑窍之清灵,促情志之舒畅。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能有效地转移和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使患者的身心病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由于其简单易干预,经济实惠,不良反应少,患者及其家属都更容易接受,因此在临床 护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优势 [9]。

参考文献

[1]宋煜青 , 陈红光 , 廖金敏 , 等 . 抑郁症、高血脂症以及共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32(2):112-11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 3 版 . 济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118-119.
[3]Chen A, Gao Y, Wang G, Li J, et al.Effect of early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Zhongguo Zhen Jiu,201838(11):1141-4.
[4] 林丹红 . 从阳论治抑郁症的中医康复 [J]. 中医杂志 ,2017,58(9):748-751.
[5]柳淑青 , 张丽娜 , 原晨 . 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和 5- 羟色胺水平的影响 [J]. 世界中医药 ,2019(07):1784-1788.
[6]苏红梅. 心理护理对颈椎病伴焦虑患者的疗效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21(6):875-877.
[7]岳琳 . 头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35(7):396-398.
[8]谌 拥 军 . 穴 位 埋 线 为 主 治 疗 情 感 精 神 障 碍 30 例 [J]. 中 国 针灸 ,2015,17(4):200.
[9]曹启慧. 心理疗法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83):169-1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2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