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9 11:27: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神经中枢系统感染患者联合脑脊液分析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68例神经中枢系统感染患者,并分成对照组20例,观察组48例(其中病毒性脑膜炎17例、化脓性脑膜炎16例、结核性脑膜炎15例),两组均接受脑脊液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但观察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次数更多。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阳性诊断结果及脑脊液中的各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的脑脊液CK、LA、LDH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且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CK水平高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LA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LDH水平均低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P<0.05;观察组中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结果诊断有17例,化脓性脑膜炎阳性诊断结果有16例,病毒性脑膜炎阳性诊断结果14例,诊断结果阳性率为93.3%;对照组患者中阳性结果诊断有3例,诊断结果阳性率为15.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中枢系统感染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分析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既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又能更准确辨别不同感染的脑膜炎类型,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核磁共振成像;脑脊液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牛亚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的诊断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223+225.

0引言

脑和脊髓作为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位,两者构成了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当中枢神经系统遭受多种病毒入侵引起脑炎或脑膜炎发生就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按照不同病症类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以及结核性脑膜炎等,患者临床有感觉异常、大小便障碍、吞咽困难、抽搐、昏迷甚至瘫痪等现象,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进行人体组织成像,获得高度清晰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脑脊液是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中的透明无色液体,不仅供应着脑细胞的营养,还对脑和脊髓有着支持和保护作用,并能缓冲中枢神经的压力。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68例神经中枢系统感染患者,已排除严重认知障碍且不愿配合研究的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n=20)、观察组(n=48)。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6-78岁,平均(58.1±3.8)岁;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35-80岁,平均(58.6±4.2)岁,病毒性脑膜炎17例、化脓性脑膜炎16例,结核性脑膜炎15例。纳入患者伴有意识改变、呕吐、昏睡以及头痛等神经受损现象,均符合神经中枢系统感染病理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均自愿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可比。本次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具体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腰椎穿刺,采集患者的脑脊液,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脑脊液中的乳酸(L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脑脊液白细胞(WBC)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相关操作步骤进行检查,并采用核磁共振仪行1-2次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脑脊液采集、检查方法、检查仪器、检查指标均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同;在患者入院后7天和出院前7天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所用仪器同对照组,但检查次数在2次-3次增强扫描工作;部分住院患者可在住院期间进行复查[2]。

1.3评价标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的乳酸(L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脑脊液白细胞(WBC)浓度;对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阳性率进行计算比较。

1.4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脊液检查指标水平。观察组患者中的脑脊液CK、LA、LDH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组间差异可比P<0.05;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CK水平高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LA水平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LA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LDH水平均低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观察组三种患者间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对比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得出,观察组中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结果诊断有17例,化脓性脑膜炎阳性诊断结果有16例,病毒性脑膜炎阳性诊断结果14例,诊断结果阳性率为93.3%;对照组患者中阳性结果诊断有3例,诊断结果阳性率为15.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讨论

脑膜发生炎症病变或刺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的白血球会显著增多,并且脑脊液的颜色也会受病变因素的不同发生相应的变化[3]。当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受到侵袭感染时,极易发生脑功能障碍,若不能采取高效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将会导致患者错过黄金治疗时期,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15.0%远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3.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核磁共振成像应用在神经中枢系统中的疾病筛查准确性高,规避了漏诊、误诊的风险,从诊断环节确保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核磁共振成像既不用电子离辐射也不用造影剂就能获取高度清晰的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病症诊断的准确性[4]。本次研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CK水平高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LA水平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LA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LDH水平均低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结果分析结合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更确切帮助进行诊断,让患者免受多次检查减少开支。综上所述,对神经中枢系统感染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分析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既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又能更准确辨别不同感染的脑膜炎类型,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桂霞.磁共振成像联合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9):910-913.
[2]彭夏培,李晶,张媚,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与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420-3421.
[3]磁共振成像联合脑脊液检测对中枢神经感染的鉴别诊断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3):2943-2946.
[4]张元刚,代永亮,王丽,等.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3):125-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2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