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灵活应用益肾疏利方治疗方案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7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性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使用益肾疏利方治疗干预,比较组间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UTP、Hb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UTP、Hb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疏利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远期疗效突出,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益肾疏利方;慢性肾衰竭;远期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张正春.益肾疏利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远期疗效观察和用药规律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6(92):238,242.
0引言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生机制相对复杂,患者肾脏遭受慢性进行性损伤,久而久之会诱发肾脏功能障碍等问题的出现。同时,随着疾病病程的不断延长,水钠潴留、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现阶段,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的治疗,多以控制肾衰进程为主,对残存肾功能实施保护。近年来,益肾疏利方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评价益肾疏利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远期疗效观察,总结其用药规律,本文展开如下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选择7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n=33)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8~55岁,平均(33.10±12.12)岁。观察组(n=40)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7岁,平均(33.22±12.10)岁。一般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检查,确定慢性肾衰竭疾病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性的西药治疗干预。以复方α-酮酸作为病情控制的核心药物,同时在排毒药方面,结合患者实际选择尿毒清以及大黄等药物。包醛氧淀粉、药用炭片,可以实现从肠道对毒素起到相应的吸附作用。为了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治疗过程中要求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问题,然后制定针对性的并发症预防措施。此外,叮嘱患者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注意尿酸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时纠正酸中毒以及钙磷代谢紊乱等现象,血压收缩压需要保持在120~130mmHg范围内。
观察组在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额外给予益肾疏利方治疗干预:处方组成:大黄15(后下)g、黄芪30g、太子参30g、菟丝子30g、茯苓30g、杜仲15g、柴胡15g、黄芩15g、枳壳15g、怀牛膝15g、丹参15g、赤芍15g、六月雪30g组成。加减:水肿较甚,加猪苓10g;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焦山栀各10g;外感者,加银花、连翘各10g;暖气泛酸、恶心呕吐者,加川连3g,石见穿10g;蛋白尿明显者,加用制僵蚕10g、净蝉衣6g。加水煎服,200mL,每日两次分服。在此基础上,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并额外给予大黄附子灌肠方灌肠干预。大黄附子灌肠方灌肠组方:生大黄(后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蒲公英20g,制附子(先煎)、红花各10g。加水煎剩200mL,保留灌肠,每天一次。具体治疗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年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患者耐受情况,对药物使用剂量作出合理的调整。两组均予治疗一月。
1.3观察指标
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TP、Hb指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3.0软件来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于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2和t完成相应的检验工作。组间数据比较,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
组间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7.50%,对照组81.82%,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UTP、Hb指标
治疗前,组间UTP、Hb指标比较,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疾病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与久患慢性肾病之疾相关,在没有接受及时治疗的基础上,导致正衰邪留,肾气内耗,进而诱发患者出现肾脏损伤问题。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过程中,坏为毒自内生之基,进而容易导致肾之脉络瘀滞。在此基础上,受到机体代谢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会进一步增肌水毒、痰浊、瘀血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关研究结果提示,慢性肾衰竭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与肾虚湿瘀浊毒有着直接的关系。肾虚湿瘀浊毒情况越突出,对于机体肾脏的损伤程度越大,并且这一损伤往往是难以修复的,这也是慢性肾衰竭治愈难度大的根本原因之一[1]。
从现阶段慢性肾衰竭疾病临床治疗情况分析,其重点主要在于益肾健脾、清利活血、泄浊排毒几个方面,通过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干预,从而达到控制疾病进展和保护残留肾功能的目的。但是考虑到常规西药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同时在长期服药情况,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强化慢性肾衰竭疾病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学者提出配合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案。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接受益肾疏利方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益肾疏利方治疗方案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TP、Hb指标,可以发现两组患者两项指标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
究其原因,从益肾疏利方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全方平补缓攻,标本兼治,将补气、行气、降气等理气法贯穿于治疗始终,共奏益肾理气、活血化瘀,化湿泻浊之效、充分发挥出通腑泄浊排毒功效。结合现代药理疗效,该方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拮抗肾纤维化等作用[2]。该方中,以大黄为君药,并且重用大黄,相关研究结果亦显示,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黄药物可以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本身的高代谢状态发挥抑制作用,所以在降低肾脏多余氧消耗的基础上,起到相应的抗炎作用。配合使用黄芪等药物,有利于改善患者肾脏血流情况,在控制尿蛋白排出的同时,促进机体白蛋白的合成。除此之外,在中药口服治疗过程中,配合中药灌肠方干预十分关键,对于开启脾胃升降之枢和利水渗湿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益肾疏利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这一问题,《本草秘录》言其“败毒祛邪,不伤正气”。由此可以看出,益肾疏利方长期应用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有研究结果提示,当黄芪、茯苓低于25g时,难以发挥其利尿作用,所以为了保证药方的利尿效果,要求黄芪、茯苓药物等需要保证在30g以上。对于其他药物,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3]。综上所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综合分
析患者疾病进展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西药治疗,同时配合实施益肾疏利方治疗干预措施,可以在强化疾病控制效果的基础上,改善患者预后。对此,应该提高对益肾疏利方等中药治疗方案的重视,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继明.益肾健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8,50(10):80-82.
[2]张正春,孙雪松.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病机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8):16-18.
[3]宋鹏.建中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系统评价及对腺嘌呤诱发肾衰大鼠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