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大约每10万人次中就有50至100人患有此类病症。随着我国内科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此种疾病的病死率已经控制在了10%以内。但是因为消化道出血病症发病紧急且凶险,所以在治疗中要严格地按照医学研究的步骤与流程进行诊疗处理。本文主要从消化道出血病症的诊疗发展历程出发,系统地梳理了消化道出血病症的诊疗进展。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辅助检查;介入治疗;急救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李秋丽.消化道出血诊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48.
0引言
消化道出血致死率较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旦被确诊,需要立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会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我国已经对消化道出血有关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诊疗技术,对于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治有着积极影响。
1消化道出血病症诊断研究进展
1.1病因分析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分析工作要结合患者的病症特征、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身体体征状,并借助内镜和的X线钡餐等机械方法,精准定位出血部位,分析出血病因[1]。在非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出血病症进行病因分析中,得出的结果为,该疾病大部分情况下是消化到疾病所引发。特别是随着非幽体抗炎药的广泛应用,患者胃粘膜糜烂的问题发生率偏高。由此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病症的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加。门静脉高压症食管底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病率仅次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破裂合并消化性溃疡或者糜烂性胃炎出血,是导致此类病症的主要原因[2]。
1.2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为内镜检查方法。此种方法是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在正式开始进行内镜检查前,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对患者做出风险评估。据多项研究工作结果证实,使用GBS评分系统,可以对低危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预测[3]。在大部分的消化道出血病变临床检查中,相关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应用较为广泛。即便是在一些医疗卫生水平较低的基层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也能够使用肠镜检查方法。将内镜检查方法和超声检查方法相互结合,实现了内镜视野的拓展,目前已经达到黏膜下肌层与周围组织的病变检查[4]。
2消化道出血病症治疗研究进展
2.1急救措施
一旦确诊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病症,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通道畅通,必要的情况下,要给予及时吸氧[5]。对于活动性出血问题,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当禁食,且严密地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管。如果患者出现了低血休克问题,要及时补充血容量[6]。为患者留置导尿管,观察患者尿液量、性状与颜色。同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对根据血压、脉搏以及出血点,优化调整输血量和补液的速度[7]。
2.2内镜止血治疗
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具体可以分为局部注射药物止血方法、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内镜下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术、高频电凝止血技术和激光止血技术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在实际的应用中,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止血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无效的患者。特别是在内镜技术持续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得到了不断地扩大,就目前而言,在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中,内镜治疗方法是一种治疗新举措[8]。在具体的操作中,医护人员可以使用内镜进行观察。将硬化剂注射到曲张静脉部位,并将患者曲张的静脉使用橡皮圈套住,此时可以观察到局部穿孔出血等病症的具体问题。
2.3介入治疗
为了增加局部效应且降低门脉的压力,可以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此种方法对于内脏血管床的作用较为明显,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浓度,确保高效药物的药理作用发挥[9]。介入治疗具有用药量小并且止血快的特征,在实际的应用中,还能够减少药物对于全身的作用。消化道静脉出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产生的出血问题较为常见,在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数、脾动脉栓塞术、经皮经静脉肝内门分流术等治疗方法[10]。
2.4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的疾病类型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问题,则可以为患者提供药物止血治疗方法。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问题引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产生的出血问题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药物为生长抑素药物。此种药物是一种肽类激素,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在5天之内明显降低出血率。生长抑素药物可以显著地减少患者的内脏血流以及门静脉高压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内镜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消化道出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持续推动和影响作用下,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要持续不断地对该领域的诊疗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以及不同阶段疾病发展的特征,提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磊,沈燕如,周云.胶囊内镜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02).
[2]刘希双.磁控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04).
[3]赵玉山,温树伟,畅俊平.介入诊断和栓塞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03).
[4]蔡玲,张玫,赵丹丹,等.205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06).
[5]邵小娟,陈东风.中消化道定义的思考及在消化系疾病中的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11).
[6]刘敬禹,王卫星,陈文会.动脉造影栓塞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诊疗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02).
[7]杨婷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及护理进展探讨[J].心理月刊,2018(10):70.
[8]高建茹,张慧明.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4):16-17.
[9]窦裁凤,刘元元,赵翀.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出血量估计、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7).
[10]张发明,季国忠,范志宁.上、中、下消化道:挑战传统概念[J].医学争鸣,2013(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