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的临床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3 11:57: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针对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2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给予对照组患者胃肠气钡双重造影进行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最终的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的MAP、HR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以及漏诊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相对于常规检查方式来说,具有更好的诊断率,并且还具有安全,迅速的特点。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临床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温学伟.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184-185.

0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消化道中常见的肿瘤,其主要的发病位置处于胃与小肠之中,其中有少量的几率会发生与结肠以及食道中。在临床中通常采用影像学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其中以胃肠气钡双重造影的检查方式最为常见,但是采用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能够更为快捷准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目前推出了采用多层螺旋CT的患者进行诊断。本文通过对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2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38~67岁,平均(51.28±9.38)岁,对照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35~68岁,平均(52.46±9.8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便血、腹部肿块、腹痛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

纳入标准: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拒不配合的患者。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均已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在对患者进行扫描诊断前8 h,要求患者禁食。在对患者进行扫描时,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层厚为5~10 mm,间距5 mm。在必要的时候采用增强扫描。将得到的数据传输至相关平台进行数据重建,并进行印象学处理,最后对消化道肿瘤等信息进行分析。

给予对照组患者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在对患者进行造影前10 h,先让患者口服产气剂,随后在服用钡。并且需要患者在检查床上进行来回翻滚,使钡在胃肠道中能够得到均匀分布,随后开始对患者进行造影。并对相关影响资料进行分析[1]。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诊断符合率[2]。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的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计算,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的MAP、HR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小P>0.05,见表1。

\

 
2.2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率

对两组患者的确诊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29例(80.56%),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22例(61.11%),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为7例(19.44%),对照组患者的漏诊率为14例(38.89%),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以及漏诊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
 

2.3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符合率

对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符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肿瘤符合率为胃部8例(22.22%)、小肠11例(30.56%)、结肠7例(19.44%)、其他4例(11.11%)、符合率30例(83.33%);对照组患者的肿瘤符合率为胃部6例(16.67%)、小肠8例(22.22%)、结肠4例(11.11%)、其他2例(5.56%)、符合率20例(55.56%);观察组患者的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

 

3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该病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患者,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以及大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等[3-6]。在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采用影像学进行造影检查,但是此方法却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能够更好的对该病进行确诊检查,本文通过对采用多层螺旋CT对疑似消化道间质瘤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对[7]。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的MAP、HR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小P>0.05;对两组患者的确诊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以及漏诊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符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8]。

综上所述,在对疑似消化道肿瘤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相对于常规检查方式来说,具有更好的诊断率,并且还具有安全,迅速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松华,罗叶旋,孟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4):280-282.
[2]陈勇,郭玉林,高知玲,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798-801.
[3]王建明.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3):183-184,187.
[4]任彬.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于临床的诊断价值[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9):131-132.
[5]白丽.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在影像学诊断方法比较研究[J].临床研究,2018,26(12):143-144.
[6]赵树立,季学兵.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8):128-129,139.
[7]黄婧颖,张渺娜,王新立,等.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17(1):48-51,55.
[8]苏海霞,黄丙仓,张蕾.不同病理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12):1109-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