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常规开颅手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82例收治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中心随机系统法分成实验组、参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的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参照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各组患者各自有41例。对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要比参照组少、同时血肿清除率要更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更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预后整体情况要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与开颅手术相较而言,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减少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保证患者预后,更有益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常规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本文引用格式:韩进旺,施诚,金律,等.神经内镜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120+207.
0引言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是一种危急症状,该病的发生和患者年龄有密切关联,也就是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病,病发后会给患者脑部造成巨大创伤,因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所以继续临床介入治疗。传统开颅手术虽然治疗效果确切,但因为会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而且还会给正常脑组织造成额外损伤,所以在临床推广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1]。神经内镜手术微创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创伤小的优点、同时血肿清除更为彻底。下面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实验观察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82例收治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在发病后48h内入院,行头部CT检查显示,幕下血肿量超过10 mL、幕上血肿量超过30 mL,与脑出血诊断标准相符[2]。剔除掉有凝血功能障碍者、颅内多发性出现者和脑干功能衰竭者。按中心随机系统法分成实验组、参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有41例,包括男性24例和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37-82岁,平均(60.1±5.2)岁,出血位置:基底节22例、脑叶13例、小脑6例;参照组患者有41例,包括男性25例和女性16例,年龄范围在30-76岁,平均(55.3±3.4)岁,出血位置:基底节30例、脑叶8例、小脑3例。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方面,上述组间差值不大,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治疗术式是常规开颅术:行气管插管麻醉,具体结合以患者疾病实际、确定适宜的开颅方法。通常是做一3 cm左右的切口,划开头皮,翻出皮瓣、将其脱离于投顾,取骨钻做钻孔处理,再用铣刀做一3 cm左右的骨窗,脑穿针完成试穿,借助于显微镜的使用,在穿刺位置行造瘘,一直进到血肿腔当中。借助于显微镜将血肿去除,清理后用电凝止血,安置好引流管,排除出血后,缝合肌肉层与头皮层。
1.2.2实验组:准备好神经内窥镜、相应的监控系统、微型器械,经CT指引,检查血肿量最多的一个层面,手术路径的选择要注意避开重要的功能区。确定手术切口之后,做一3cm左右的直切口,颅骨钻孔,铣刀开一2-3 cm左右的骨窗。皮质造瘘后,清晰定位血肿腔,创建神经内镜手术操作通道,并于内镜直视下,开展脑血肿清除,清除后止血、关闭颅脑。
1.3统计指标
1.3.1手术指标:指标具体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的计算为(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
1.3.2神经功能缺损:使用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表当中的项目共计有13个,分值介于0-42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经受损越严重[3]。
1.3.3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量表项目总计有10个,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活动能力越好[4]。
1.3.4预后评分:进行6个月的术后随访,调查患者预后情况,等级划分: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
1.4统计处理。建立数据库,经核查无误后,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得到结果P<0.05,提示差异值统计学意义确切。
2结果
2.1有关两组手术各项指标的评价。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要比参照组少、同时血肿清除率要更高于参照组,数据检验值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见表1。
2.2有关组间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术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之于本组手术前皆有改善,同时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更高于参照组,检验值极具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2.3关于两组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实验组患者预后整体情况要优于参照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参照组、且植物生存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值比较统计意义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已经是应用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了,能够实现于直视下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对已知存在脑疝、血肿较大患者,建议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但开颅手术另一方面却也存在着手术用时长、术中出血量大的缺点,对患者提出较高的耐受度,因创伤大、所以并发感染的几率也比较大,由此也会造成重要脏器血容量短暂不足的问题,加之手术牵拉更是会造成正常血管组织的闭塞,加重神经功能损害,不利于预后的保证。
神经内镜手术是基于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术式,该手术操作具有快捷方便、手术用时短的特点,因支持微创手术通道的创建,所以可以于内镜直视下快速、彻底的清除血肿,最重要的是手术创伤小,只是需要常规骨孔即可,而且也不会给血肿四周组织造成反复压迫、牵拉等损伤,因此,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5]。
本次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要比参照组少,而且血肿清除率更高。分析因借助于神经内镜所提供的广阔视野,有益于深部暴漏,减少死角,因此可以提高血肿的清除率。同时手术后实验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均要高于参照组,而且预后整体情况要优于参照组,这也提示神经内镜手术整体的实施效果是优于开颅术式的。
总结来看,与开颅手术相较而言,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减少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保证患者预后,更有益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新,陈晓雷,孙吉庆等.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0):605-608.
[2]张西强,宋明,李永文等.神经内镜下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0):73-77.
[3]彭逸龙,伍益,陈少霭等.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21(5):217-218.
[4]裴云龙,王宏利.神经内镜微创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9,25(4):37-42.
[5]吴敬伦,罗江兵,余瑞钿等.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3):7-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