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入组,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消化内镜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两组治疗后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2%比较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0.68±0.67)d与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8±0.63)d比较更低(P<0.05),两组数据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径治疗后可缩短止血时间,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可普及。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柯文华.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16,118.
0引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机体内屈氏韧带以上位置出现出血症状,例如胃、十二指肠等,是一种消化系统急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一旦患病需立即给予有效治疗,控制出血,保证患者生命安全[1]。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提升,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获得医患的广泛好评。因此,我院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时间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随机选取至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入组,符合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存在黑便、呕吐等临床表现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本组研究排除精神异常者、心肾器官功能障碍者以及存在禁忌症患者。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2.68±3.59)岁;病程2-7d,平均病程(3.16±1.21)d;疾病类型: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黏膜糜烂7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1.77±5.18)岁;病程2-8d,平均病程(3.43±1.08)d;疾病类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胃黏膜糜烂6例;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来院就诊后均接受常规胃镜检查,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与脉搏等生命体征;给予奥美拉唑钠20 mg/次,静脉滴注,2次/d,共注射7 d;指导患者禁食。
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化内镜治疗,具体实施方法:①针对动脉血管呈喷射性出血者应用局部注射法治疗,注射肾上腺素盐水,配置比例为1:10000,应用消化内镜钳道将注射针插入,位置选择出血点附近1~1.5 mm处,注射深度应控制在2.5 cm内,止血后将注射针取出。②针对小动脉显露性出血与扩张型出血者应用热凝止血法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热探针法、高频电凝法与微波法等[2],治疗期间应控制电凝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损伤正常组织,导致迟发性穿孔发生。③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采用内镜皮圈结扎止血法治疗。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出血停止时间,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1d后黑便、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潜血检查结果为阴性,胃管引流液呈清亮,心率与血压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有效:治疗3d内,患者的黑便与呕吐症状消失,大便颜色恢复正常,大便潜血检查呈阴性;无效:治疗3d后,仍存在呕吐、便血等症状,血压与心率恢复正常,或者病情加重需实施手术治疗[3~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比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描述用(±s);计数资料:用χ2值检验,描述用(%);P值<0.05时,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出血停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停止时间为(0.68±0.67)d,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停止时间为(1.48±0.63)d,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明显(t=9.1814,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评估可知,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2%,疗效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出血,是一种内科病症,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发展速度快等特点[5],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黑便等,发病后大量出血,多伴发血容量减少,进而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调查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约为8%~14%。因此,给予上消化道患者实施早期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以往临床多采用给予止血药物治疗,止血时间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方可使患者的病灶得到改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随着临床内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内镜注射栓塞剂,例如组织黏合剂、硬化剂等,均获取良好治疗效果,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应用方便等优势,获得广大医患人员的满意与认可。上消化道出血病灶不同临床消化内镜治疗方案存在明显差异[7]。根据患者病灶类型,科学制定消化内镜治疗方案,配合药物局部注射、机械止血、热凝止血等方式,可立即止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应用消化内镜治疗时,医师可根据消化内镜对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点进行直观观察,根据出血病灶类型不同,针对性实施药物注射治疗,可使患者的出血症状快速缓解,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8]。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相比于常规治疗方案,消化内镜治疗可使患者的黑便、呕吐等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使心率、血压等体征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根据病灶不同实施不同消化内镜治疗方案,可针对性治疗,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避免因大量出血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果提示,消化内镜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出血病灶类型不同给予针对性消化内镜治疗方案,可缩短出血停止时间,改善呕吐、黑便等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消化内镜治疗可在临床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新房,孙金平,解淑萍.上消化道出血运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498.
[2]陈静.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5):65-66.
[3]梁祖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消化内镜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01):98-99.
[4]贾傲.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2):49-51.
[5]杜倩.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44).
[6]牛振楠.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消化内镜治疗效果分析[J].健康周刊,2017(20).
[7]陈碧茹,陈桂权,陈晓春.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01):176-178.
[8]杨雯.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00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92):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