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采用氯丙嗪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氯丙嗪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第3 d、5 d以及7 d,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氯丙嗪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枢性呃逆;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氯丙嗪
本文引用格式:安志卫.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50+152.
0引言
急性脑血管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通常包括多种疾病类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有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中枢性呃逆,以肋间肌和膈肌出现不自主同步的痉挛性收缩,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出现不适感和特殊“呃、呃”声为主要表现,其持续时间较长,一般>48h,不仅加重患者病情,还增加了治疗难度[1]。因此,本文对氯丙嗪运用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6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体质量(57.44±11.07)kg,年龄(60.12±9.34)岁,23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疾病类型:19例为脑出血、34例为脑梗死,其中4例合并既往卒中史、5例合并冠心病、18例合并脂代谢紊乱、6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观察组体质量(57.78±11.12)kg,年龄(60.33±9.81)岁,21例为女性,32例为男性,疾病类型:17例为脑出血、36例为脑梗死,其中5例合并既往卒中史、7例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脂代谢紊乱、5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压。入选标准:①符合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②非胃管鼻饲者;③非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④无精神性呃逆病史;⑤均急性起病,且呃逆持续症状>48 h。排除标准:①家属或患者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②中途退出研究者或临床资料缺失者;③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⑤药物禁忌证或过敏者。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年龄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对于高血糖者,运用阿卡波糖和胰岛素治疗;对于高血压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压;对于脑梗死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对于脑出血者,给予脑保护剂和脱水剂等药物治疗。同时,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丙戊酸钠治疗,即给予患者0.5 g·d-1丙戊酸钠溶液(生产厂家: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35,规格12 g:300 mL)鼻饲或口服,连续治疗7 d。而观察组则运用氯丙嗪联合治疗,即运用25mg·d-1盐酸氯丙嗪(生产厂家: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161,规格25 mg)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共治疗7 d。
1.3观察指标
1.3.1呃逆症状: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呃逆症状改善情况,评分标准如下:①0分。没有出现呃逆症状;②3分。1h内发生呃逆症状<5次,不对患者进食产生影响,且可以耐受;③6分。1 h内呃逆症状发生次数为6-10次,对患者进食有影响,且患者无法耐受;④9分。1 h内呃逆症状发生次数>10次,呃逆时合并胃食道反流或无法正常进食。
1.3.2临床疗效:评价治疗效果:①痊愈。治疗3 d后,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且没有再次发作;②显效。治疗3 d后,呃逆症状消失,但是24 h内复发1次;③有效。治疗3 d后,呃逆症状减轻,但是再次发作;④无效。呃逆症状无变化或者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组间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行和t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3例无效、5例有效、16例显效、29例痊愈,有效率为94.34%,而对照组12例无效、10例有效、18例显效、13例痊愈,有效率为77.3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呃逆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的呃逆症状对比无区别(P>0.05);治疗后3、5以及7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均较低,组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再加上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枢性呃逆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下丘脑内脏植物神经中枢受累。下丘脑损伤时,机体启动应激机制,兴奋交感神经,增加胃泌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使消化道黏膜出现缺血,从而导致呃逆;②脑干网状结构、延髓以及呼吸中枢等受到刺激,使膈肌出现节律性痉挛,从而诱发呃逆[2]。有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的中枢性呃逆具有病理性特点,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其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但是苏醒后,则会出现呃逆症状,由于呃逆具有反复发作、持续不断的特点,不仅对患者的讲话、睡眠以及进食等产生影响,还会诱发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以及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预后恢复。临床上在对中枢性呃逆进行治疗时,通常以药物为主,其中丙戊酸钠是常用的一种药物,作为广谱的一种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γ-氨基丁酸转移酶进行竞争性抑制,增加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浓度,对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进行抑制,并且使肋间肌、膈肌以及神经细胞膜的ATP、K+以及Na+活性增加,使细胞兴奋性降低,对收缩波传播进行阻止,使呼吸肌痉挛解除,从而对呃逆发作进行控制[3]。而氯丙嗪作为吩噻嗪类的一种抗精神病药,能够对中枢如网状结构、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兴奋性进行抑制,降低膈神经兴奋性,发挥镇静效果,并且还能降低整个呃逆反射弧的神经兴奋性,减少呃逆发作次数,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77.34%,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其呃逆症状改善明显,这一结果与陈越峰[5]等研究报道一致,说明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能够促进钠离子外流和钾离子内瘤,降低细胞兴奋性,对肌细胞电活动的去极化进行抑制,使呼吸机痉挛解除,从而减轻呃逆症状。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氯丙嗪治疗可以减轻呃逆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德豪,罗学科,马灵丽,等.降逆止呃汤加减治疗脑血管病所致呃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2):56-57.
[2]蒋雷.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6):117-119.
[3]张小燕,王华强.血府逐瘀汤联合氯丙嗪治疗中枢性呃逆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05):440-442.
[4]张涛,王辉,胡钧涛,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19例临床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32(03):257-258.
[5]陈越峰.茅敏.李运.针刺颈3-5夹脊穴配合氯丙嗪肌肉注射治疗中枢性呃逆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9,41(3):89-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