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患者胃镜手术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8例ESD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手术治疗,双盲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4例,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患者胃镜手术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护理效果,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ESD;胃镜手术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王春春.临床护理路径在ESD患者胃镜手术中的应用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290+300.
0引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该术式可以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患者的病变组织,还可以避免传统治疗中因开腹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恐惧和巨大创伤,该治疗方式的治疗成功率较高[1]。但是,为了保证ESD患者胃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需要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研究纳入68例ESD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68例ESD患者纳入研究,研究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双盲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中,男和女各为15例和19例;年龄在48-60岁,平均(54.25±3.46)岁;病程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平均(2.56±0.21)个月。观察组中,男和女各为16例和18例;年龄在47-61岁,平均(54.84±3.12)岁;病程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平均(2.66±0.32)个月。两组ESD患者的资料以统计学软件处理校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过病理学诊断为早期胃癌;②患者均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③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病变的患者;②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合并淋巴转移的患者;④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⑤资料缺失的患者。
1.2一般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予以患者常规术前准备、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讨论后制定具体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案: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的讲解,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告知患者术前需要注意的事项。护理人员询问患者的疾病史,明确患者是否对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2]。②针对患者存在的术前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承受能力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提升患者治疗信心。③术后第一天,护理人员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情况,针对术中存在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其肠鸣音情况。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液情况,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翻身和咳嗽,帮助患者调整体位,提升其舒适度。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术后三天禁食。④术后第二天,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出血需要通知临床医师进行处理(予以止血和输血治疗),如果无出血可以予以患者少量流食。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如抬头、侧身等[3]。⑤术后三天至六天,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果患者在拔除胃管后出现面色苍白、呕血和黑便,需要通知临床医师处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下床活动,但是不能剧烈运动,要注意休息。⑥出院指导,护理人员予以患者饮食、用药、并发症以及基础护理指导,告知患者在出院后饮食需要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需要连续服用14天抑酸药物。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定期进行复诊[4]。
1.3评价标准。观察两组ESD患者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两组ESD患者的数据在确认无误后,将其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校准分析,患者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予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ESD患者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两组ESD患者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对比结果显示,(具体数据见表1),观察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小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ESD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3例患者无并发症。观察组ESD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7例患者无并发症。对照组ESD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对比两组ESD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χ2=5.1000,P=0.0239)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讨论
ESD治疗胃部疾病效果显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对比,不仅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还可以降低疾病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ESD患者胃镜手术中的治疗中,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主要是因为ESD治疗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并发症有一定影响,常规护理干预无法控制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且患者的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该护理方式立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计划展开护理内容,使护理内容变得更加规范化[5]。临床护理路径下,通过对患者术前讲解疾病的相关内容,能够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认知程度,提升治疗的信心。通过术前禁食禁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通过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和意外情况的发生[6]。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中,是在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下完成,不仅提升护理的细致性,同时使护理过程变得更加流畅,提升患者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由此后面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予以临床使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春妙.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护理配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35):142.
[2]丁红,周旋,张文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护理干预[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8):148.
[3]武文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0):157-158.
[4]高星星.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全面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303.
[5]吴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2):259+261.
[6]金静,梁晓芹.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中应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01):88-89+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