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7 14:36: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86例中医内科患者基础资料收集整合并纳入研究对象,参照区组随机设计原则划分本组患者为两组,即对参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前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后组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统计整合两组与治疗的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时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方法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此治疗方法临床可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不良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万海燕.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188+190.

0引言

中医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不好,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中医发展千年,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的临床发现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高度认可与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针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86例中医内科患者基础资料收集整合并纳入研究对象,病例资料收集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参照区组随机设计原则划分本组患者为两组,参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3:2,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分别为57岁、26岁,平均(40.8±2.6)岁,痛经7例,偏头痛9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慢性盆腔炎9例,腰椎骨质增生症6例;研究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4:5,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分别为59岁、25岁,平均(41.5±2.7)岁,痛经8例,偏头痛8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慢性盆腔炎7例,腰椎骨质增生症7例。经检验发现组间基础资料无P≤0.05的统计学差异值,即P>0.05,可开展统计学处理[1-2]。

1.2治疗方法。参照组西药治疗:痛经患者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服用0.3 g,一天两次。偏头痛患者给予麦角胺咖啡因,每次服用1 mg,一天三次口服使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使用每次15 mg,吸入时间20分钟,每天两次[3]。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妇科千金胶囊,每次服用0.8 g,每日服用三次。腰椎骨质增生症患者给予腰痛宁胶囊,每次服用0.9 g,每天服用一次。研究组活血化瘀治疗:均为自拟药方:①痛经患者:水煎服,一天一剂,2个月为一疗程,甘草3 g、柴胡3 g、炮姜3 g、桔梗6 g、枳壳6 g、桃仁9 g、川芎10 g、香附10 g、牛膝10 g、红花12 g、附子12 g、当归12 g。②偏头痛患者:水煎服,一天一剂,2个月为一疗程,蜈蚣2条、细辛3 g、甘草3 g、柴胡6 g、桃仁9 g、白芷10 g、红花12 g、瓜蒌12 g、薤白12 g、生地黄12 g、当归12 g、川芎15 g、益母草30 g。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水煎服,一天一剂,2个月为一疗程,甘草2 g、柴胡2 g、细辛3 g、桔梗6 g、枳壳6 g、赤芍10 g、牛膝10 g、红花10 g、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肉桂10 g、制附子12 g、桃仁12 g、黄芪30 g。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水煎服,一天一剂,2个月为一疗程,甘草6 g、川楝子9 g、桃仁9 g、当归9 g、川芎9 g、红花9 g、延胡索9 g、川断12 g、白芍12 g、香附12 g、赤芍12 g、柴胡15 g、丹参15 g。⑤慢性盆腔炎患者:水煎服,一天一剂,2个月为一疗程,甘草6 g、当归9 g、黄芪9 g、骨碎补10 g、狗脊10 g、肉苁蓉10 g、延胡索12 g、杜仲12 g、川牛膝12 g、川芎12 g、白芍15 g、威灵仙15 g、熟地30 g、鸡血藤30 g[4]。

\

 
1.3评价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分析。组间检验运算以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 20.0)进行辅助,对应执行t检验、χ2检验用以开展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s)、(n)%表示计量、计数资料数据,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研究组43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1(48.37%)例,有效19(44.18%)例,无效3(6.97%)例,总有效率93.02%;研究组43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6(37.20%)例,有效20(46.51%)例,无效7(16.27%)例,总有效率83.72%,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6.12%,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8.60%,P<0.05,见表1。

\
 

3讨论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造成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出经络后运行不畅,导致经络内外血瘀,导致血瘀,导致病理产物在身体某一部位积聚,导致疾病的发生。主要症状是头痛。腹痛、腹痛、心悸、胸闷等症状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血瘀与气滞可以互相引起和影响,或者同时又是一种疾病,导致气滞与血瘀证或血瘀与气滞证,通常称为气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结合形成疾病,是血瘀痰证和血瘀热证。血瘀证临床上主要被分为两类,一种是肺、腑血瘀证,导致血瘀证;另一种是经络血瘀证,导致血瘀证的出现。中医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血瘀证的一种特殊方法。本方选用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当归、柴胡、红花等,通过应用该类中药,可提高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达到祛瘀化瘀的目的。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5-6]。

综上所述,本次针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后得出以下结论,采取活血化瘀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02%优于参照组的83.72%,P<0.05;而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6.1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8.60%,P<0.05。由此,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时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方法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此治疗方法临床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瑜.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2):135.
[2]陈立军.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9):140-141.
[3]李雪.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188-189.
[4]李逸伟.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17):31+37.
[5]黄立刚.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89-90.
[6]王思燕,赵春红,王淑杰,等.中医内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9):149-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3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