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马红学主任医师治疗痞满临证举隅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6 09:49: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痞满是脾胃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马红学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是山西省第三批优秀中医领军人才,长期从事脾胃系统疾病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痞满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痞满;临床经验;治疗原则

本文引用格式:王红涛,张华,马红学.马红学主任医师治疗痞满临证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272,277.

0引言

目前普遍认为,痞满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导致脘腹部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其临床特点为患者自觉胀满,但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1],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可以参考本病治疗。“痞满”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提出了痞的基本观念。《万病回春》[2]概括了痞满的病因病机:“夫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也,乃胸腹饱闷而不舒畅也,有气虚中满,有血虚中满,有食积中满,有脾泄中满,有痰隔中满,皆是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或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自己临床经验,马主任认为,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导致大多数人都存在劳累过度、焦虑抑郁或饮食不规律的情况,日久则或肝郁,或脾虚。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郁滞则疏泄失常,日久肝气乘脾犯胃则脾胃失和,中焦气机郁滞,发为痞满;脾虚则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之力不足,水谷聚于中焦,气机运行不畅,发为痞满。病机总属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与目前中医人士普遍看法一致。治疗上,马主任总结临床经验,结合前人观点,提出以下几点治疗原则。

\

 
1脾胃同治亦分治

脾、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当脾功能出现问题时,胃部消化产生的营养物质“清”不能通过脾输布全身;反之,当胃功能出现问题,胃不受纳,脾无“清”可布。无论脾、胃谁先出现问题,日久都会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功能受损,进而出现胀满、嗳气、反酸、纳呆、便秘等症状。痞满病位虽在胃,但与脾密切相关,治疗上应脾胃同治,才能疗效显著。《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脾胃特性不同,因此治宜分而治之,脾虚为主者,健脾为主,宜升、宜燥,用药如人参、白术等;胃弱为主者,宜降、宜润,用药如枳壳、厚朴、沙参、麦冬等。

2活血载气

久病则入络伤血,唐宗海在《血证论》指出痞满需从瘀血论治:“今医但知停食痞满,而不知痞满之证,不一而足……凡遇以上诸证,再能酌加当归、地黄、川芍、赤芍、丹皮等,以照顾血证,斯为面面俱到”。临床发现,对于一些年老、久病痞满患者,在健脾和胃,理气消痞的基础上,稍佐丹参、赤芍、当归、莪术等活血、破血之品,使血行流畅,起到“以血载气”之功,往往疗效可观。

3调畅情志

《血证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朱丹溪言:“中焦者,脾胃所属。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必使所属脏器功能失调,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强调情志不畅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产生痞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马主任在遣方用药时常常佐以疏肝之品,如木香、香附、薄荷等,同时针对肝郁日久者,适当选用当归、白芍等柔肝之品养肝。

4治防结合

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因此在治疗痞满的同时,做好对痞满的预防工作很有必要。具体包括:饮食方面,宜清淡,少食多餐,少食生冷及肥甘厚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戒酒。

5医案举隅

田某某,女,68岁。2019年4月22日来诊。主诉:间断胃脘部胀满1年。患者自诉近1年来每因过饱或情志不舒则出现胃脘部胀满,时轻时重,常伴反酸、嗳气,自行间断口服香砂养胃丸、多潘立酮等中西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导师门诊,症见:胃脘部胀满,情绪不畅则加重,按之柔软,伴反酸、嗳气,无烧心,倦怠乏力,偶有头晕,口干、口苦明显,纳呆,眠差,大便调,小便黄。舌稍暗苔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痞满,证型:肝胃郁热,治以疏肝和胃,清热消痞。方予柴平汤[3]加减,处方如下:柴胡9g,黄芩12g,太子参9g,姜半夏9g,苍术12g,厚朴12g,陈皮12g,茯苓15g,薏苡仁30g,佩兰12g,枳壳12g,香附12g,炒栀子15g,海螵蛸30g,石菖蒲12g,远志12g,薄荷6g,白芍12g,当归12g甘草6g。6剂,水冲200mL,日一剂,早晚分服。嘱清淡饮食,避免过饱。

4月29日二诊:服上药后,胀满减轻,余症皆有改善,前方减黄芩为9g,炒栀子为12g,守方继服6剂。

5月6日三诊:药后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舌苔薄黄微腻,二诊方易苍术为白术15g,继服6剂。

5月13日四诊:症状基本消失,舌淡白苔薄黄,予香砂六君子加减,以太子参易党参,予方6剂继服以巩固疗效。并嘱其注意食补,平素多食常山药、薏米等健脾之食物,上火则适当饮菊花茶。

6按语

《黄帝内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患者老年女性,脏腑功能本已衰退,兼之平素饮食失节,更伤脾胃,脾虚日久,肝气横逆犯胃,则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头窍失濡则见头晕;浊阴不降则见腹胀;胃失和降则见反酸、嗳气;脾虚湿阻,运化无力则纳差、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故见倦怠乏力;肝胃不和,郁而化热伤阴则见口干、口苦;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故治以疏肝和胃,清热消痞,方予清中调痞汤加减,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太子参、茯苓健脾益气,本例患者郁热明显,用党参、人参恐助肝火伤阴,故用性平、善补气阴而不燥之太子参[4];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黄芩、炒栀子清肝胃郁热;姜半夏降逆消痞;海螵蛸抑酸和胃;藿香芳香醒脾、和胃化湿;石菖蒲、远志宁心安神;枳壳、厚朴行气宽胸;陈皮理气消滞;白芍养阴柔肝,又防理气伤阴;当归养血活血,以血载气;薄荷质轻上行,泄肝热以清利头目;甘草调和诸药。二诊诸症好转,减黄芩、炒栀子用量,以防寒凉伤胃。三诊去诸症大减,结合舌苔可知湿热明显减轻,邪实基本已去,脾虚转为主要矛盾,治宜扶正为主,故白术易苍术以加强健脾。四诊诸症基本痊愈,以香砂六君子加减健脾固本。本例患者脾虚为本,症状反复发作,故嘱其药后平素食补以竞全功,但时值夏令,常服补益之剂容易上火,可适时饮菊花茶。纵观四诊,谨守病机,以疏肝、健脾为主,佐以清热化湿,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疗效显著。

对于痞满具体治疗上,以健脾、疏肝为根本治疗大法,以调畅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相因为要。辨证将痞满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脾胃虚寒证,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疗效明显。同时临床治疗痞满常结合食疗、针灸、穴位贴敷[5]、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疗效显著。

\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龚廷贤.万病回春,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3]许伟伟,任顺平,王健.任顺平应用柴平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经验[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17(02):51-52.
[4]韩松雪,孙语男.浅谈国医大师金世元对补气药“参”类的认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0):101.
[5]雷春丽,畅彬如,马红学.马红学主任医师运用穴位贴敷辨证治疗痞满经验[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7):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1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