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双源CT低剂量扫描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测颅内动脉瘤,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双源CT低剂量扫描进行检测,将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两组患者检查出动脉瘤的数量以及位置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检测动脉瘤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示出的图像更加清晰准确,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检查方法,双源CT低剂量扫描检查颅内动脉瘤,可以清晰的显示其大小、数量以及位置,在临床治疗中为医生的诊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双源CT低剂量扫描;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叶涛.颅内动脉瘤双源CT低剂量扫描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186,188.
0引言
脑动脉壁受到局限性扩张,从而使一些瘤状突出得以形成,这便是颅内动脉瘤的形成[1]。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会出现以下情况,疼痛难忍、意识不清、呕吐、昏迷、脑梗死等症状[2]。要尽早对患者采取诊断措施,从而让患者更早的接受针对性的治疗,使其预后得到改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临床的医疗检测水平中被称之为最佳诊断标准,但是其缺点也很显著,有创伤性以及较差的重复性[3],本次研究将重点分析双源CT低剂量扫描检测的结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的诊断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伦理会一致通过的前提下,随机选取在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20~50岁,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46.7±2.9)岁,观察组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47.1±2.7)岁,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检测方法,采用改良后的技术对患者右股动脉进行穿刺,持续滴注造影剂并将高压注射液连接,分别投照颈动脉双侧以及椎动脉正侧,并通过取像帧频实现对动脉瘤进行斜位造影。观察组患者采用双源CT低剂量扫描的检测方法,扫描靶点预扫描选择主动脉弓,当造影剂浓度达到最高值时,开始进行扫描,运用后处理工作站对CT扫描结果进行处理,再自动去骨处理相关图像,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检测,将病变位置筛查出来,并观察动脉瘤的具体情况。
1.3观察指标
已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对比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数量和位置,同时将两组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 P S S 2 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验证;计数资料用(%)表示,用2进行验证,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运用的检测方法对动脉瘤数量以及位置的分布
对两组患者运用的检测方法对动脉瘤数量以及位置的分布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患者动脉瘤的检测结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动脉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导致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因为管腔内的压力受到刺激而增高,从而局限扩张呈囊状性[4]。而动脉瘤的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除此之外,动脉瘤还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早的将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生命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就目前情况而言,对颅内动脉瘤进行针对性的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依然作为最高标准运用在诊断结果中,这种方法检测出来的图像非常清晰以及真实,并且对其进行治疗可以直接在血管内实行[5]。但是,往往有利就有弊,运用此方法进行检测时,对身体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还要对较多的事项进行禁忌[6],与此同时,还有较大的辐射,其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本研究显示的结果为,比较两组患者检测动脉瘤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示出的图像更加清晰准确,两组间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双源CT检查优势更加明显,其具有简便的操作,且检查时不会有创伤,具有可重复性的强度非常大[7]。在检查过程中,双源CT检查观察血管内部的情况时还可以随意旋转方位及角度,通过随意放大或缩小图像,从而清晰的显现出病变的情况,同时没还可以全方面的观察动脉瘤位置、形态、载瘤动脉、个数、动脉畸形情况、大小、瘤颈宽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情况。并通过四维图像显示出是否存在瘤壁厚度情况以及血栓在动脉瘤瘤腔内,进而清晰的重建出病变血管的情况,通过空间关系(即颅骨与病变位置以及周围血管与病变位置的空间关系),来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设计手术入路的方案,总体来说,双源CT检查具有以下4个优点,分别为机体无创伤、较低的检查费用、简单便捷的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成像[8]。
综上所述,相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检查方法,双源CT低剂量扫描检查颅内动脉瘤,可以清晰的显示其大小、数量以及位置,在临床治疗中为医生的诊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士建,李惠民,等.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并与DSA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2):72-74.
[2]蔡瑞萍,吴晓兰,何慕真,等.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椎动脉夹层32例诊断价值的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6):66-69.
[3]黄泽和,陈松,陈立坚,等.低剂量对比剂MSCTA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28-31.
[4]彭川.双源CT血管成像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8,31(17):160-162.
[5]靳文剑.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确诊率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8):166,170.
[6]曹成瑛,祁国荣,陈红,等.高原地区双源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中的价值[J].高原医学杂志,2017,27(4):50-52.
[7]Zwarzany,Poncyljusz W,Burke TH.Flat detector CT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7,88(Complete):26-31.
[8]Bier G,Bongers MN,Hempel JM,et al.Follow-up CT and CT angiography after intracranial aneurysm clipping and coiling-improved image quality by iterative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J].Neuroradiology,2017,59(7):649-6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