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只病眼),为所有患者使用抗VEGF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其视力变化情况以及黄斑水肿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远优于治疗前,且平均黄斑厚度远薄于治疗前,两组数据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黄斑水肿厚度,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抗VEGF药物;视网膜;阻塞性黄斑水肿;雷珠单抗
本文引用格式:王承曙.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155,157.
0引言
黄斑水肿是指人体眼睛底部视网膜中黄斑区由于发生炎症反应,或有液体渗入,从而导致出现水肿,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即是患者视力出现严重下降[1]。而发生此症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即是由于患者视网膜静脉发生阻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发生黄斑水肿[2]。临床治疗此类疾病一般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给予患者抗炎药物或肾上腺体皮质激素进行消炎治疗[3]。但由于仅采用常规治疗,其整体治疗效果较差,难以达到预期,需选择使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抗VEGF药物即可较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控制病情发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只病眼),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92±3.29)岁,对所有患者均进行OCT检查,其治疗前黄斑水肿平均厚度为(942.61±291.52)μm。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次研究开展。
1.2方法
所有患者收治入院后,准备进行抗VEGF药物治疗,为患者进行术前准备,给予麻醉。待药物效果生效后,给予患者雷珠单抗治疗。于患者病眼下方角膜边缘进行穿刺,排空患者前房水约0.1 mL,并吸取雷珠单抗注射液(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国药准字S20110085)0.05 mL,进行玻璃体腔注射,1针/月,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视力变化情况以及黄斑水肿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其自身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其中黄斑水肿情况根据OCT检查结果比较黄斑水肿的厚度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研究中所得所有资料输入SPSS 18.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表示研究中所有计量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视力、黄斑水肿厚度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平均视力远高于治疗前,黄斑水肿厚度治疗前远厚于治疗后,且两组数据间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引起患者出现黄斑水肿的最主要原因即是发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可发生于大部分年龄人群,并较常见于已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群中[5]。因当人体易出现有粥样动脉硬化时,其将会较容易在血管中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血管内部血液流动不畅,逐渐增加血栓的形成,导致恶性循环。而在动静脉交叉处,逐渐发生硬化的动脉可能会压迫到患者的视网膜静脉,从而导致静脉内部血液流动速度发生变化,可能形成血液湍流,从而损伤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并导致血栓形成逐渐堵塞血管[6]。
而若人体视网膜分指静脉堵塞后,其将会直接影响视网膜中黄斑区,并导致黄斑区发生炎症或液体渗入,而形成黄斑水肿[7]。又因人体黄斑区是对于光线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因此当黄斑区发生炎症反应,出现液体蓄积后,即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8]。
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一般可通过对患者自身眼科病史、糖尿病病史、家族眼科病史进行了解从而判断是否为未根治的眼科疾病所导致黄斑水肿。在排除自身疾病史与遗传史后,可通过对患者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检查等方法进行更准确的检查与判断。
确诊后临床常会使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患者进行消炎治疗,其可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消除黄斑区部分炎症反应,发挥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但由于此种方法其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甚理想,无法达到预期,因此需使用更为有效积极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目前可使用抗VEGF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可通过抑制人体内部VEGF反应即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达到降低患者体内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血管形成等。以此达到对于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的控制与治疗的效果。例如癌症、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雷珠单抗即是抗VEGF药物中的一种,其可以特异性的与患者体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互结合,从而起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减缓患者体内血管生成,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等。对于黄斑水肿患者,此种药物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并控制病情发展,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患者视力与黄斑水肿厚度均远优于治疗前,且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证明,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可显著提升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明显减少黄斑水肿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黄斑水肿厚度,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Michael J,Tolentino,Andrew J.Tolentino.Challenges of selecting pharmacotherapy for macular edema the need for better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J].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9,20(4):373-377.
[2]Manuel Saenz-de-Viteri,Tomas Cudrnak.Bilater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treated with ibrutinib[J].Leukemia&Lymphoma,2019,60(3):842-844.
[3]高辉,李焕丽,庞荣.复方樟柳碱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2):323-325.
[4]杨胜家.中药联合不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2):2663-2664.
[5]仇长宇,石圆圆,夏丽萍,等.临床实际中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现状及疗效观察[J].眼科学,2017,6(3):75-81.
[6]赵旭丽,阳光,张娣,等.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对比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19(1):39-42.
[7]李艳丽,李国平,李珂,等.不同方法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9,41(3):222-226.
[8]徐志伟,伍海建,金玲艳,等.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20(3):168-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