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胃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硕士在读期间师从胡运莲教授,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总结,借三则医案从虚、气、湿三个方面阐述胃痛的发病机制及吾师的临床经验,以希有助于同道。
关键词:胃痛;胡运莲;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脾胃湿热
本文引用格式:柯友兰.胡运莲治疗胃痛临床经验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72.
0引言
胃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失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又可称胃脘痛。在临床中,胃痛往往可兼见胃脘痞闷、胀满、嗳气、反酸、纳呆、胁痛、腹胀等症状[1]。该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因天气变化、饮食失宜、情绪不畅等反复发作,发病人群以中青年居多[2]。中医学将胃痛看作一种疾病,具有相应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而西医学则将胃痛当作一个症状,很多疾病如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癌、残胃炎、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可出现胃痛。
胡运莲教授系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也是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科主任,从事临床、教研工作三十余年,学验具丰。笔者在临床的门诊跟师学习中通过总结,借三则医案分别从虚、气、湿3个方面阐述胃痛的发病机制及吾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希冀有助于同道。
1脾胃虚弱
例1患者男,38岁,2018年5月23日初诊,诉间断胃痛1年余,平素怕冷。现症:进食后胃隐痛、胃胀,乏力,口干,纳一般,寐可,大便溏,小便可。舌淡胖,苔白厚腻,有齿印,脉滑。1月前行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3级)。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弱证。治宜健脾温中,和胃止痛,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6g,木香、砂仁(后下)、陈皮、法半夏、干姜、降香、厚朴、枳壳各10g,吴茱萸3g。7剂,日一剂,水煎服。2018年5月30日二诊:胃痛、胃胀大减,今反酸,口干,舌淡胖,苔根部厚腻,有齿印,脉滑。处方:守上方加藿香10g,继服14剂。2018年6月20日三诊:无胃痛胃胀,反酸减轻。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守上方加佩兰10g,继服14剂。
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首先指出胃痛与脾的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本案患者平素饮食失调,后天失养,致脾胃受损,络脉失养,不荣而痛;脾胃运化失职,可见胃胀、泄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故乏力。选方香砂六君子汤,健脾行气和胃止痛,加用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降香更添理气止痛之效,厚朴、枳壳加强行气之功。
2肝气犯胃
例2患者女,59岁,2018年9月26日初诊,诉胃胀痛2月。现症:胃胀痛、烧心、胸闷,嗳气则轻,口干口苦,纳欠佳,寐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1月前我院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中医诊断:胃痛,肝气犯胃证。治宜疏肝理气止痛,拟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陈皮、元胡各10g,乌贼骨、代赭石、鸡内金各20g,甘草6g,川芎、焦三仙各15g。7剂,日一剂,水煎服,予泮托拉唑40mg,早饭前1粒,口服。2018年10月8日二诊:胃胀痛减轻,但停药后胃胀痛明显,烧心、胸闷、口干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守上方加知母、苏梗、瓜蒌皮、栀子各10g,继服7剂。2018年10月15日三诊:胃胀痛大减,胸闷、口干口苦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加玄参10g,继服14剂。
按:《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记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与胃,生理上,肝主疏泄而藏血,胃主受纳且通降,二者一脏一腑,一升一降;病理上,叶天士曾说过“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也记载“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由此可见,胃痛与肝的关系也很密切。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致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从而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不通而痛。治疗上应顺应肝气之条达,择疏通肝气类中药,恢复肝之疏泄功能,继而调理全身气机及胃的升降功能。柴胡疏肝散原方出自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为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经典良方。在本案中,加元胡行气止痛,焦三仙健脾运胃,消食导滞。在二诊中,由于患者舌苔薄黄,胸闷、口干口苦缓解不明显,遂加用知母滋阴润燥,瓜蒌皮、苏梗宽胸利膈,栀子泻火除烦。
3脾胃湿热
例3患者女,39岁,2019年4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痛6年余,平素喜辛辣。现症:饥饿时胃痛,胃脘痞闷、口臭、反酸恶心,纳寐可,大便黏而不爽,小便可。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月经可。2018年当地医院胃镜示糜烂性胃炎(2级),HP阴性,肝胆脾胰彩超提示胆囊结石(未见报告)。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胆囊结石。中医诊断:胃痛,脾胃湿热证。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拟连朴清胃方加减。处方:黄连6g,厚朴、豆蔻、法半夏、焦栀子、藿香、降香、白及各10g,茯苓30g,甘草6g,鸡内金20g。7剂,日一剂,水煎服,予艾普拉唑5mg,早饭前2粒,口服。2019年4月18日二诊:无胃痛,胃脘痞闷、口臭减轻,大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守上方去黄连,加佩兰10g,继服14剂。
按:《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脾胃病多因饮食失调所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五味过极伤五脏阴精而发病。辛辣性辛温、肥甘厚腻多滋腻、酒水气热质湿。若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久则脾胃蕴湿生热,伤脾碍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升降,以致胃失和降,中焦气机“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能升,当降者不能降,当变化者不能变化”(《丹溪心法·卷三》),而致胃痛。湿热蕴结中焦,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胃脘痞闷;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故便黏而不爽;湿热内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上扰则口臭。予以临床经验方连朴清胃方清热化湿、理气和中[3],有研究表明连朴清胃胶囊能够抑制老鼠TNF-α及IL-1β,而后者是炎症的趋化因子和激活因子,二者过量可诱发炎症改变[4],加降香理气止痛,添藿香祛湿之力,鸡内金甘平可助运脾消食。
4总结
综上所述,胃痛虽病因较多,病机复杂,但总的病机离不开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而痛。在治疗时,需明确病因,辨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之不同,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意”,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病机予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参考文献
[1]李军祥.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57(01):87-90.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
[3]张文沙,胡运莲.胡运莲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07):27-28.
[4]王明星,胡运莲,许盼.连朴清胃胶囊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TNF-α及IL-1β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9):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