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将核磁共振应用到椎管肿瘤临床诊断当中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椎管肿瘤患者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其中89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分别对这89例患者实施常规CT扫描检查和MRI核磁共振扫描检查,以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常规CT扫描检查结果与核磁共振MRI扫描检查的椎管肿瘤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经CT检查诊断的椎管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9.77%,经MRI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的椎管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核磁共振应用到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当中,能够显著提高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作为椎管肿瘤的一个重要诊断参考依据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椎管肿瘤;CT检查;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刘芳.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185-186.
0引言
椎管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肿瘤的具体病发部位可以将椎管肿瘤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和髓外硬膜外肿瘤三种;由于椎管肿瘤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较低,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1]。在以往的临床诊断中,常见的椎管肿瘤诊断方式是CT扫描检查,但CT扫描检查的检出率不高,且难以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椎管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率,本文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89例椎管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的诊断结果作简要分析,并与常规CT扫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椎管肿瘤患者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其中89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在本次选取的89例患者当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在19-78岁,平均(47.64±5.82)岁;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在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学会的支持下完成。纳入标准:本次选取的89例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椎管肿瘤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2]。
1.2方法
1.2.1常规CT扫描检查:先对这89例患者采用常规CT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的CT扫描操作方法为: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椎管和周边位置进行扫描,CT扫描时主要以横断位置为主;然后在CT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扫描仪横断位置和矢状位、冠状位为主,扫描的层厚为5 mm,扫描时的间距为1.5-3.0 mm。通过CT扫描图像,对对照组患者的病灶位置、病灶大小及其形态进行详细分析记录。
1.2.2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然后对这89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MRI进行扫描检查,具体的核磁共振MRI扫描检查方式如下所示:选择用安科公司提供的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观察组的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核磁共振扫描;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先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的常规平扫,及采用STIR、T1W1、矢状位、T2W1和冠状面、横断位等进行全方位平扫;然后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造影剂增强扫描,同样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对比剂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核磁共振全方位的增强扫描;将核磁共振图像送到图像分析室,由专业的影像图像分析人员对患者病灶的位置、病灶的大小和形态等进行分析记录。
1.3观察指标。对比这89例椎管肿瘤患者分别采用核磁共振MRI和CT扫描两种方式进行椎管肿瘤扫描诊断的准确率情况;本次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金标准是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1.4统计学分析。对文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时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采用卡方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在本次的89例患者当中,一共检查出17例星形细胞瘤、11例脂肪瘤、19例神经纤维瘤、13例血管母细胞瘤、16例神经鞘瘤、13例室管膜瘤;其中CT扫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的有13例星形细胞瘤、10例脂肪瘤、15例神经纤维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13例神经鞘瘤、10例室管膜瘤,总共检出71例椎管肿瘤患者;在经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后,MRI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的有16例星形细胞瘤、11例脂肪瘤、18例神经纤维瘤、12例血管母细胞瘤、15例神经鞘瘤、13例室管膜瘤,总共检出85例椎管肿瘤患者;经CT检查诊断的椎管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9.77%,经MRI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的椎管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CT扫描和MRI核磁共振扫描的具体椎管肿瘤诊断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
椎管肿瘤在神经系统肿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10%-15%左右,椎管肿瘤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椎管肿瘤早期并无典型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肌肉萎缩、神经根型疼痛、四肢无力和大小便失禁;所以无法通过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3]。在既往的椎管肿瘤诊断中,常用的CT扫描检查检出率较低,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临床上新型的一种扫描检查技术,将核磁共振应用到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灶位置、病灶大小以及形态,同时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具有扫描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4]。
从上述结果当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以椎管肿瘤患者的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MRI核磁共振进行扫描检查后,患者的星形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方面的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非常接近,而脂肪瘤、和室管膜瘤的检出率则为100%,明显比采用CT扫描检查的椎管肿瘤诊断率高,这与同类研究当中的相关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保持高度一致[5]。
总而言之,将核磁共振应用到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当中,能够显著提高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作为椎管肿瘤的一个重要诊断参考依据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仁平.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0):4219-4222.
[2]于清太,李玉梅,谷瓅,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4):14-15.
[3]江雪莲.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6):123-124.
[4]周航,王晖,王全,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173-174.
[5]邬贵强.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2)154-155,1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