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方法选择20例符合标准的as患者纳入观察,分为普通针刺组和盘龙针刺组,每组随机分10例患者。普通针刺组的取穴,以病变处夹脊穴、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为主穴,加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风池、阿是穴等配穴,选取1.5~2寸的针灸针,根据辨证行补泄手法,留针30 min后起针。选择1.5~2英寸针灸针进行盘龙针刺,针灸针沿脊柱两侧由上往下、左右交替刺入,针尖的方向偏向脊柱中央椎体的方向,针刺纵轴与皮肤表面呈75°的内斜夹角行补法,高频提插捻转,留针30 min后起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盘龙针刺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盘龙针刺法治疗as的即刻效应(1 h内)优于普通针刺法治疗as。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普通针刺;盘龙针刺;脊柱僵痛;即刻;效应
本文引用格式: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观察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78,183.
0引言
AS(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特征是脊柱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伴有眼、胃肠道、肺等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发病人群多为年轻人,年龄多见于20~30岁,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肌腱端炎和韧带附着点炎,腰椎活动后僵硬和疼痛感能够明显减轻其典型症状,脊柱强直、畸形、髋关节损害等一般发生于病情的晚期[1],临床上常常使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物、慢作用抗风湿类药、激素和生物制剂等治疗,长期应用无法避免药物众多的副作用[2],且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脏器损害相对较少,我科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理论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3],并在运用上法过程中发现盘龙针刺法起针后患者即刻(1 h内)脊柱僵痛缓解程度优于普通针刺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20名AS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现将起针后1 h内患者脊柱僵痛缓解情况报告给大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均来自就诊于本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均为符合标准的A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例患者分为盘龙针刺组10例与普通针刺组10例,发病年龄在18~42岁,平均(23±2)岁,病程多在0.5~10年,平均4年,其中有男性AS患者17例,女性AS患者3例。
1.2诊断标准
将美国风湿病协会1984年制定的纽约诊断标准作为AS(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诊断标准,标准如下:(1)持续的下腰痛僵痛时间不少于3个月,活动后腰部僵痛可明显减轻;(2)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其胸廓活动度必须低于正常值;(3)腰椎前屈和侧屈运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4)影像学改变:双侧骶髂关节炎达2~4级改变,或单侧骶髂关节炎达3~4级改变。如果患者符合第4条,并且符合前3条中的任何一条,则做出诊断。
1.3纳入标准
(1)患者年龄从18~42岁;(2)符合AS(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强直性脊柱炎危重者;(2)既往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史,或实验室检查有严重疾病;(3)对已知试验用的针灸器具过敏者。
1.5脱落标准
(1)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疾病;(2)惧怕针灸治疗,不能坚持治疗者;(3)晕针、晕血患者;(4)自愿退出实验的患者;(5)资料部分缺失,难以评估病情者。
1.6治疗方法
1.6.1盘龙针刺组
盘龙针刺法取华佗夹脊穴,操作:进针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选择1.5~2英寸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方法是利用此标准的针灸针向脊柱两侧由上往下、左右交替的顺序刺入,偏向脊柱中央椎体的方向为针尖的方向,针刺纵轴与皮肤表面呈75°的内斜夹角,刺入穴位后施针者行高频提插捻转的补法,待患者诉说施针穴位有沉重、走窜、触电样等感觉的同时施针者手下应感到沉紧,此时可停止进针,针刺完成后留针30 min。
1.6.2普通针刺组
普通针刺法[4]取穴:病变处夹脊穴、肾俞、肝俞、膈俞为主穴,加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风池、阿是穴等配穴。操作:每次选取主配穴中穴位轮流进针,进针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选取1.5~2寸的针灸针,施平补平泄手法,向病变处相对应病变处夹脊穴的脊柱方向斜刺,其余穴位均直刺,穴位局部有酸胀感视为得气,得气后留针30 min。
两组患者每日均施针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 d,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1.7观察方法
(1)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当日上午8~9点进行治疗,每次留针30 min;(2)观察起针即刻(1 h)患者脊柱僵痛的改善情况。
1.8疗效标准
显效:脊柱僵痛明显改善;有效:脊柱僵痛稍有改善;无效:脊柱僵痛无改善。
1.9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盘龙针刺组的临床总缓解率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1。
3讨论
目前,A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导致长期的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甚至颈部和背部强直、活动受限、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规使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物、慢作用抗风湿类药、激素和生物制剂等治疗,长期应用无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针灸治疗作为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基础疗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医疗费用经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势,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上取得较好疗效[5]。
盘龙针刺是进行夹脊穴治疗的一种特殊针刺法,针灸针进针的顺序是沿脊柱两侧由上往下、左右交替,脊柱中央椎体的方向是针尖朝向的方向,排列的针灸针就像一条长龙盘绕在背上,所以称之为盘龙针刺。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入属于脑”;又《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挟脊内……至小趾外侧”。从夹脊穴与经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督脉与脊柱相伴而并行,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汇聚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夹脊穴依靠着特殊的位置,调节着督脉和膀胱经两经的气血,起着其他腧穴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盘龙针刺法在夹脊穴上行高频补法强刺激不但可以治疗病变局部,还可以促进脏腑的气血平衡。
针对AS(强直性脊柱炎)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6],附着点的位置在韧带、筋膜等附着于骨质的部位,盘龙针刺法就是针对性治疗附着点炎症,以达到即刻消炎、止痛的目的。经解剖发现夹脊穴周围是脊神经所在的区域,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在相邻的横突之间分为前后外侧分支,支配着该区域的皮肤和肌肉,后内侧分支正是夹脊穴穴位的位置;深层分布着脊神经节,借助交通支连接成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干与脊神经的连结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华佗夹脊穴密切相关。因此,针刺夹脊穴后,能够改善该区域的微环境,使炎症介质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液中有所增加或减少,从而发挥其抗炎及免疫学作用。
综上所述,盘龙针刺法针至病所,施针者行高频提插捻转的补法,不但疏通了脏腑之间的气血,而且有效提高了病变局部消炎止痛的疗效,改善病变局部组织微循环状态,故能短时间内更快地缓解脊柱僵痛的症状,长期应用此法,无副作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迪,刘维,杨会军,等.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6,36(8):893-896.
[2]翟佳羽,吕青,赵敏菁,等.甲氨蝶呤和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1):42-54.
[3]杨立侠,王秋云.盘龙针法联合火龙灸治疗AS的临床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161.
[4]温俊茂,李佳颖,陈鹏,等.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74-1576.
[5]孙志刚.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2):128-129.
[6]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0-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