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09:30: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8年9月间收治确诊的腹内疝患者18例,结合其MS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经CT检查发现有10例确诊为腹内疝,8例提示腹内疝;术后证实18例患者均为腹内疝,其中十二指肠旁疝5例,网膜孔疝4例,盲肠周围疝4例,吻合口后疝3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腹内疝的早期确诊和术后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腹内疝;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王涛,王学廷,潘为领.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212+214.

0引言

腹内疝是由于腹内组织或脏器(主要为小肠)通过腹腔内正常孔道或异常孔道形成,主要分类为十二指肠旁疝、网膜孔疝、盲肠周围疝、吻合口后疝以及乙状结肠周围疝等[1-3]。腹内疝是一种急腹症,它拥有较高的致死率且伴有肠缺血及肠绞窄等各种并发症,且它具有发病急、发病快以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特征,对患者的危害十分巨大。因此腹内疝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当今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层螺旋CT检查为临床诊断腹内疝提供了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中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到2018年9月间我院收治确诊的腹内疝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8-65岁,平均(56.4±3.1)岁。本研究18例患者中,既往存在手术病史(胆囊炎、囊尾炎)5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并伴有恶心、呕吐8例,腹部压痛5例,发热4例。

1.2检查方法。检查所需仪器采用Philips Brilliance(iCT)256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00-450mA,速度0.5S/r,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后所获得的原始数据传递至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结合薄层横断图像等技术进行处理[4-5]。

1.3CT影像分析。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学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所有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若不相同,则由两位医师通过商议达成一致。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T所见和手术所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前经CT检查发现有10例确诊为腹内疝,8例提示腹内疝;本研究资料全部经过手术证实,其中十二指肠旁疝5例,网膜孔疝4例,盲肠周围疝4例,吻合口后疝3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CT影像:①肠梗阻、小肠积液出现16例;②肠壁异常改变16例,表现为缺血坏死、增厚及绞窄等;③肠袢表现为异常聚集和包裹而形成的占位效应12例;④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出现10例;⑤出现疝口9例。CT增强扫描可见部分肠壁呈环形增厚、肠管强化减弱且明显水肿,并呈“同心圆征”[6-7]。本组18例腹内疝患者的CT相关表现与手术对照,如表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
 

3 讨论

根据相关统计,腹内疝的发病率很低,约为0.2%-0.9%[8],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病时,患者呈连续性或阵发性腹痛且不断加剧,同时还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病情恶化时,可进一步导致急性腹膜炎甚至肠穿孔。由于传统的X线等检查已经无法及时发现疝出肠管部位及病变肠管的血供情况,不利于腹内疝的确诊,从而无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治疗,导致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腹内疝的致死率很高。

近几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技术在腹内疝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9-10],应用螺旋CT技术对腹内疝进行检查诊断,其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在85%以上。本次研究中,对所有腹内疝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征象特征和CT表现:①肠梗阻、小肠积液:肠梗阻常见于疝入段的肠管和疝外的近端肠管,疝入段梗阻肠袢呈“C”字形状或“咖啡豆”状排列。②肠壁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缺血坏死、增厚及绞窄等;当肠袢绞窄出现坏死时,缺血肠襻在CT图像上呈“同心圆征”状且肠壁水肿增厚。③肠袢异常聚集和包裹:在异常位置上由一簇肠袢聚集形成的一个囊袋状肿块,一般被膜性结构所包绕;④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此现象属于腹内疝中常见的CT征象,一般肠系膜血管表现为充血水肿且伴有异位、伸拉、聚集。⑤疝口:CT影像中若出现疝口,则大致可以确定内疝是导致梗阻的病因。研究表明[11],诊断腹内疝的基础是要熟悉腹内疝肠管和脏器的位置关系、肠壁异常改变状况、肠袢异常聚集和包裹所形成的占位征象、肠系膜血管的走行关系以及检查疝口的存在。本次研究中,所有腹内疝患者的CT相关表现与手术对照均证明了通过螺旋CT检查能更有效地诊断腹内疝。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腹内疝的早期确诊和术后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姜传武,秦宪斌,等.腹内疝病理基础及分型的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08(6):493-496.
[2]童晓雄.腹部手术后腹内疝3例诊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1):178-179.
[3]李伟钦,郑华英,麦神忠.多层螺旋CT对腹内疝分型、分级的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9):1639-1640.
[4]王礼同,蔡玉建,李澄.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腹内疝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3):45-47.
[5]周学儒.多层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03):256-257.
[6]李胜军,王义欢,董军.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8):70.
[7]陈立忠,陈晓黎,朱飞,等.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03):540-542.
[8]田春江.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01):94-96.
[9]韩秋锁,李健丁.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09):1756-1758.
[10]高伟明,孙东立.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07):1158-1160.
[11]姜传武,江世东,侯芳林,等.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03):267-2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6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