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单孔法胸腔镜手术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肺大疱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孔组(21例)和单操作孔组(19例),使用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经胸腔镜手术治疗后均取得成功,无中转开胸患者,单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与单操作孔组患者,相差无几(P>0.05);但单孔组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轻于单操作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法与单操作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同样安全有效,但单孔法术后疼痛程度更轻,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单孔法胸腔镜,单操作孔胸腔镜,自发性气胸
本文引用格式:潘京淮,赵龙,张宗连.单孔法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48-49.
0引言
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较为常见,初次发作的可进行吸氧、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于确诊为复发性气胸,胸片或CT检查确诊为肺大疱患者,患有气胸并胸腔出血患者,均可采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手术治疗;随着胸部微创设备的发展、手术技巧的提升,此手术由传统的开胸逐渐演化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三孔法、单操作孔法、单孔法[1-2]。我院将近年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分别采用单孔法及单操作孔法手术并比较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孔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5~65岁,平均为(45.61±3.05)岁;左侧8例,右侧9例,双侧2例;单操作孔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15~71岁,平均为(46.20±3.16)岁;所有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研究开展。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后,根据症状予以吸氧、胸腔闭式引流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者实施胸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如下。
所有患者均予以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并采取健侧卧位,健侧肺单肺通气,术前予以胸腔闭式引流者拔除胸管。
单孔组:在患侧第4肋间腋前线处取长3~4 cm皮肤切口,置入胸腔镜镜头及腔镜器械。
单操作孔组:沿患者的腋中线第7~8肋骨间行手术观察孔的开口,控制长度在2 cm左右,并在患者腋前线第4根肋骨间取长约3 cm切口,作为操作孔。
在胸腔镜进入患者胸腔后应当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腔粘连情况,否则需要使用电凝钩、超声刀等优先分离粘连后,再进行手术。从下而上探查肺表面有无肺大疱和漏气部位,主要集中于患者的肺上叶尖段、下叶背段等部位进行检查,并确定患者已发生的肺大疱的数目、大小和部位。采用卵圆钳提起肺大疱,用腔镜用切割缝合器将肺大疱连同基底部肺组织一并切除,对于较小的肺大疱可采用简易打结器结扎或缝扎。而后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纱布球行壁层胸膜机械摩擦至渗血状作胸膜固定。术毕胸腔内注入温生理盐水,请麻醉师膨胀肺部,确定有无漏气。单孔组经第4肋间切口置胸管引流,单操作孔组经操作孔或二孔均放置胸管引流。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的手术效果进行观察统计,具体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电话随访3~36个月患者疾病复发情况。其中疼痛程度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无痛视为0级;有一定疼痛但不影响休息视为1级;有一定疼痛,并影响休息视为2级;有较强疼痛,需借助药物镇痛视为3级。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s)和(%)表示所有检测数据,采用t和c2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情况出现。其中单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与单操作孔组患者,相差无几,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前者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远优于后者,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随访无患者复发,详见表1。
3结论
自发性气胸通常是由于患者自身肺部疾病导致其肺组织与脏层胸膜出现破裂,或肺表面的肺大疱、细小气肿泡自发破裂,并导致肺与支气管内的空气溢入胸膜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刺激性咳嗽、四肢发凉、低血压、心悸等症状。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等,常规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但传统保守治疗有较高复发率,常规开胸手术创伤大、疤痕明显、恢复时间长,患者大都抗拒此种手术方式。而胸腔镜手术因对患者损伤较小,且手术效果相对较好,得以广泛应用。但不同胸腔镜手术方法,其治疗效果亦有所不同。单孔法胸腔镜手术与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即是两种不同的治疗自发性气胸的胸腔镜手术[3]。
单操作孔法除了腋前线第4肋间操作孔外,在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还多一个腔镜观察孔,虽然方便操作、减少了器械互相干扰的机会、降低了手术难度,但此孔中放置硬质Trocar,术中频繁调整镜头造成其对周围的肋间神经挤压较重、以及术后经此孔放置胸腔引流管对肋间神经的刺激损伤进一步加重,这都加剧了术后的疼痛。而单孔法胸腔镜手术只需在腋前线第4肋间做一个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并且撑开肋间的是软质的切口保护套,便于胸腔镜及手术器械进入,镜头一般位于切口上缘,使用纱布条进行悬吊,减少对操作器械的干扰。有研究表示,切口长度与数目的减少,可有效降低对患者的损伤,且损伤局限在一个肋间,可减轻对肋间神经的卡压,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胸壁麻木感,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4]。因此,虽然两种胸腔镜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相似,但选择使用单孔法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更轻,整体治疗效果更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情况出现,其中单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与单操作孔组患者,相差无几,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前者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远优于后者,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随访无患者复发。证明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胸腔镜手术整体疗效较好,术后恢复较快,但应尽量使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单孔法与单操作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同样安全有效,但单孔法术后疼痛程度更轻,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国义,张奕,黄镇,等.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对比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3):30-33.
[2]喻应洪,邓勇军,刘焕鹏,等.改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7,30(8):36-37.
[3]张忠义,顾江魁,陶立伟,等.应用双孔法胸腔镜治疗肺大疱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7):114-115.
[4]王光锁,王正,王健,等.单孔全胸腔镜手术:单中心连例回顾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2):118-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