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我院治疗的 60 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和体征好转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 7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超及 CT 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医治疗脂肪肝可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脂肪肝;疗效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董玉福,赵为民 . 中医治疗脂肪肝 30 例临床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6):192,194.
0引言
脂肪肝是由饮酒、肥胖、高血脂、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脂肪细胞里面有过多的脂肪积累,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异常蓄积,肝脏内脂肪代谢功能异常临床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日趋年轻化、低龄化,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慢性肝脏疾病,已公认为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前期病变之一,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及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1] 目前临床上治疗脂肪肝尚无特异性疗法,主要采用调脂护肝的药物,但是疗效尚不肯定,而且还有药物不良反应,长期使用还可以造成药物依赖,效果并不理想。该病属于中医属“胁痛”“积聚”“痰浊”等范畴。中医治疗脂肪肝有着独特优势,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2]。笔者自 2016 年 9 月至 2018 年 3 月采用中医治疗脂肪肝,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9 月至 2018 年 3 月在我院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 60 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符经腹部彩超确诊为脂肪肝,排除药物性肝病、免疫性肝病。治疗组30 例,男性 17 例,女 13 例,年龄 27~60 岁,平均(39.5±8.3) 岁;病 程 1~8 年,平 均(4.3±2.1)年;轻 度 18 例,中 12 度例。对照组 30 例,男性 15 例,女 15 例,年龄 26~59 岁,平均(40.5±7.3)岁;病程 1~7 年,平均(3.3±0.1)年;轻度 14 例, 中度 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中标准:肥胖、长时间吸烟喝酒、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主症:右上腹不适,肝区隐痛,口苦而干,脘闷不舒,倦怠乏力;次症 : 纳差,恶心纳呆, 面色黯,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畅,舌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涩。B 型超声或 CT 提示脂肪肝。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mg/ 次,3 次 /d,服用 24 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予速效降脂舒肝汤治疗,组方如下:黄芪 30g,当归 20g,苍术 15g,丹参 15g,赤芍 15g,三棱 10g,莪术 10g,地龙 20g,泽泻 15g,三七粉 5g,草决明子 30g。随症加减:兼痰湿者,加贝母、陈皮、茯苓;兼湿热者,加茵陈;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水煎服,1 剂 /d,分 3 次温服,连续治疗 24 周。
1.4治疗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腹部彩超检查显示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腹部彩超检查显示基本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基本消失;有效:腹部彩超检查显示好转,肝功能恢复基本正常,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腹部彩超检查无变化,肝功能检查无改善,临床症状未见消失。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痊愈 9 例,显效 14 例,有效 5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33%;对照组患者痊愈 7 例,显效 12 例,有效 4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 76.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脏影像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脏 B 超积分显著较低(P<0.05),肝脾 CT 比值显著较高(P<0.05),见表 2。
3讨论
脂肪肝是继病毒性肝炎之后严重损害人们肝脏的疾病, 已成为最普遍的肝部疾病。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长期大量饮酒和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习惯或运动量的减少使脂肪肝患者越来越多,呈年轻化趋势,严重损伤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疲惫无力、肝区疼痛、恶心、少数伴有肝大、肝区叩击痛及肝功能轻中度不正常,大部分患者有血脂增高现象。临床上西医对脂肪肝的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治疗脂肪肝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他汀类药物来调节血脂,但效果并不理想,且缺乏特异性 [3]。中医治疗脂肪肝取得了卓著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肝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超及 CT 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脂肪肝体现了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时,大多数粉刺患者会自觉瘙痒明显加重。心经火热,血肉相搏,气血壅滞,发为痒痛,此则热邪不可外透。心于小肠互为表里,心经之热下移小肠,则可出现尿涩及小便短赤等不适。临床上很多粉刺患者也会出现小便短少灼热等不适。
2从“心”论粉刺治则
正如上所述,粉刺的发生与“心”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心为阳脏、心主血脉、心藏神,心在液为汗且与小肠相表里等方面;因此本文将从因而治,从清心泻火、养血活血、安神镇静、发汗止痒及通利小便 4 个方面来论粉刺的治疗。
2.1清心泻火
《外科启玄》曾提到:“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盖火之为物,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若人质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 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经云,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故皮肤病中表现为皮损鲜红的实热证都可以考虑用清心泻火法。粉刺患者常有粉刺颜色鲜红、伴有失眠、心烦、口干、口苦、舌尖红,脉滑数等实热证的表现,故可用清心泻火法治疗,可选用的方剂有清营汤、导赤散、泻心汤、犀角地黄汤等。临床上也可以根据辨证适当调整清热泻火类药物,例如银花、菊花、连翘、栀子、竹叶、生地黄、牡丹皮等。其中连翘苦,微辛、寒,归心、肺及小肠经,具有清热散结,消痈散结,疏散风热等功效,为疮家之圣药。
2.2养血活血
《素问吴注·卷二十二》曰:“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疮则热灼之所致也”认为痒多由于感受风热外邪或血虚生风生燥所致,热邪重者也可有痛症状。粉刺患者大多有痒及疼痛等不适,故治疗上可用养血祛风之药。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何首乌等。由内经知痒疮的病机为邪气稽留营卫经脉之中, 气血凝滞,血肉腐败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而可知粉刺难消源于血脉瘀阻、气血凝滞导致的血淤生风;在粉刺治疗中,活血化瘀便为常用之法,在药物选择上可加活血之品如川芎、赤芍、丹参、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益母草、鸡血藤、红花、桃仁等行气活血。
2.3安神法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虽然五脏分管人不同的精神意志活动,但如心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则必然会出现失眠、心烦、精神不宁、等多种情志失调症状。临床上粉刺患者有自觉的痒及疼痛的感觉,且由于影响面部美观,迁延难愈等原因,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故治疗上积极运用安神法显得格外重要,在具体辩证治疗中,选用不同的安神法及药物,使神得心守,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不同的安神之法及具体药物如下:(1)重镇安神法药物:龙骨、龙齿、磁石、珍珠母、琥珀、朱砂等;(2)养心安神法药物: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3)解郁安神法常见药物:合欢花、合欢皮、郁金等;(4)豁痰安神法药物有远志、菖蒲等;(5)清心安神法代表药百合、麦冬等;
(6)健脾安神法药物为茯神、莲子、莲心等。粉刺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病、发展、转归均有重要影响。同时粉刺也是一种损容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人群,这类人群有着较强的社会属性。疾病本身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及社会功能又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可能会让患者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5]。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及病情迁延难愈。因此在面对此类病人时, 医生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亲切的语气与患者讲述粉刺治疗注意事项,鼓励病人治疗的信心,以尽可能聊天的方式介绍一些最佳治疗效果的病例,同时避免不良暗示。作为医务人员, 拥有娴熟的操作技术,沉着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更能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6]。也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情志疏导疗法,如认知疗法、暗示疗法、体育运动、音乐、绘画、心理剧等,转移患者注意力,为患者减轻或解除痛苦。
2.4发汗及利小便之法
心在液为汗,痒的发生与汗液的宣散密不可分。若汗不得出,郁在内里,则会肌肤瘙痒,挠之愈痒。故汗出不畅可加重粉刺病病情。临床在诊治这种因汗不出而发或加重的粉刺,当以发汗解肌透疹。常用发汗的方药有桂枝汤、麻黄汤及其类方、其中用于发汗的药物主要有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等。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有热通常易下移于小肠。从“心”论治粉刺,则需考虑通利小便的作用。在治疗粉刺患者时,重视通利小便之法,使弥漫在三焦之湿邪得以从小便而去,热邪也随之外透,既能祛湿泄热,又可使心火随小便而清泻,达到湿热既去、痛痒即消的目的。
3结语
医家诊治粉刺疾病,大多以脏腑辨证为主,因本病属于“肺风粉刺”范畴,多从肺、脾进行论治。其中肺主皮毛,朝百脉;脾主运化,均能获得一定临床疗效。本文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根据心的多方面生理特点分析相应的治法,从心论治粉刺源于中医理论“心主神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主血脉”等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以清心火、养心血活血、安心神等为主轴,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论治思路。
参考文献:
[1]谭新华 , 何清湖 . 中医外科学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911-912.
[2]Kircik LH.Re-evaluating treatment targets in acne vulgaris:adapting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pathophysiology[J]. J Drugs Dermatol,2014,13(6):57-60.
[3]Toyoda M, Morohashi M. Psychologic aspects of acne[J].Med Electron Microse,2001,34(1):29.
[4]Koo YL, Smith LL. Psychologic aspects of acne[J].Pediatr Dermatol,1991,8(3):185.
[5]赖庆松 , 邱木雄 .137 例青春期后痤疮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29(10):639.
[6]刘凯 , 李艳 , 唐定书 . 从“诸痛痒疮 , 皆属于心”看瘙痒的暗示疗法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29(1):55.
《中医治疗脂肪肝 30 例临床观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0/2018122004315355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