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1例未成年人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4 10:54: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未成年人咨询实践中的运用。方法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的理念形成对来访者的整体治疗方案。结果来访者情绪稳定,行为适当,未再出现伤害父母行为,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学业进步。结论在未成年人咨询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本文引用格式:李燕华.1例未成年人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08+224.

A Juvenile Case Repor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LI Yan-hua

(Juvenil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Room,Chengdu Juvenil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enter,Chengdu,Sichuan 610036)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practice of juveniles consultation.Methods According to concept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form whole treatment scheme.Results Visitors showed stable mood,appropriate behavior,with no harm to parents,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was obviously improved,achievements was improved.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practice of luveniles consultation.

KEY WORDS:Juveniles;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ase report

0引言

认知行为治疗即CBT,来自两大传统治疗一一认知疗法与行为学习理论,是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结合[1]。有专门针对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应对焦虑的猫项目(Coping Cat Program)等,都是为了改变来访者的认知与行为,改善痛苦的情绪与受损的功能,使其更加适应环境,改善其日常生活的功能[2-3]。

\

 
1来访者问题描述

郑某某,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沉迷游戏,有针对父母的暴力伤害行为,亲子关系恶化,由其母亲陪同前来求助。初次见面,来访者拒绝说话,涕泪横流。由其母亲单独介绍其基本情况。

2来访者相关背景

父母在其5岁分居,来访者与母亲一起住,7岁时父母离异,与父亲一起生活,11岁时,发脾气,被父亲狠狠的打了,之后跟母亲住。母亲发现孩子沉迷游戏,严加管控,来访者不服,曾发生一次较严重打骂母亲的行为,母亲惊恐中求助警察。还发生过一次冲进父亲家棍杖父亲的行为。父母相互责怪,母亲的亲友劝说其放弃孩子,母亲感觉儿子冷酷,眼露凶光,也有放弃的想法,要求来访者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拒绝接收,来访者也不同意。

3治疗目标和预后

治疗目标:短期目标为取得孩子信任,让孩子开口说话,建立治疗联盟。长期目标为改变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促进成长。预后:来访者年龄小,病程不长,通过治疗应该可以改善,父母虽然离异但都很关心孩子,母亲更是寄强烈期望于心理治疗,这些都是这个未成年人做心理治疗的积极方面。但来访者拒绝沟通,而且亲子关系问题的改善更多依赖于家长的认知、行为,来访者父母的性格基础,教育理念这些均有可能对心理治疗结果构成较大阻碍。

4咨询方法和过程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建立包括家长在内的治疗联盟,关注来访者的想法、行为与情绪的因果关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整个咨询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1个阶段:建立治疗联盟。3次咨询,主要目标是了解来访者的相关背景,主要的问题与困难,建立关系。治疗师运用了一般咨询技术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第1次孩子拒绝交流,默默流泪,治疗师耐心等待,给予共情、支持,不催促,后得到孩子同意,由其母亲单独介绍相关情况。第2次家长单独来,了解了更多孩子的资讯,包括第1次到此次咨询期间孩子的情况,家长认为孩子冷酷无情,亲友劝家长把孩子退还父亲,父亲拒绝,孩子也不同意。治疗师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亲子问题及家长的焦虑情绪一以利于治疗联盟的建立和稳固。第3次孩子仍默默流泪,但开始说话,说爸爸不关心自己,对其他多以"不知道"应付,此间治疗师引导孩子多视角思考问题,看看有没有自己没有想到的方面,有些事情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咨询结束前,治疗师交待治疗设置,一周一次,每次30分钟,来访者及家长同意。第2个阶段:治疗阶段。20次咨询,主要目标是改变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促进成长。此阶段治疗师主要运用的技术是认知行为治疗技术,通过苏格拉底提问、成本效益分析等改变错误性认知和不适当行为,讨论亲子关系和关于爱与成长的议题,布置作业进行行为训练和自我管理练习。以下是咨询过程中的细节。第4次咨询时,来访者表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爱妈妈,自己想跟妈妈一起住,只是因为妈妈这里比爸爸那里条件好些,认为与妈妈关系不好,妈妈天天吼、闹。来访者常常落泪。治疗师运用了共情、支持技术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提供支持,同时引导来访者站在孩子以外的角度来看待亲子关系,并看清自己是关系中的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可以有怎样的作为。第5次咨询,来访者家长反映孩子上次咨询后触动很大,在家表现有改变。第6次咨询,来访者母亲讲了“五·一”假期自己生气外出,孩子独自在家。针对家长就亲子关系问题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建议让未成年人更多地进入家庭规划,建立信任关系下的监护。来访者,比以前开朗,应对比较得体,治疗师引导其观察自己的变化,观察自己的变化带来的变化。第7次咨询,来访者阳光、开朗,与治疗师沟通顺畅,20分钟后突然面色阴郁,冷笑,来访者称能感受到妈妈的爱,但仍然恨妈妈。默默伤心落泪,不再言语。经来访者同意,让其在大厅休息,由家长补充情况。得知是想买手机,与家长沟通不愉快。治疗师发现家长过于担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又在孩子提出买手机要求时对孩子提各种要求,比如放学后做家务、运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认真完成作业等,让孩子以为这些是达到自己愿望的条件而开开心心去做这些事,结果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觉得被骗了,即生恨。治疗师将以上呈现给家长,家长承认有意无意间是这样的,家长内心的犹豫、纠结,表现出认知、行为上的矛盾,不决绝。给未成年人的生活带来困扰、痛苦。家长要自察自己的想法和言行,避免在关键的点位,传递模糊或混乱的讯息,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第8次咨询,来访者母亲把来访者父亲第一次带到咨询室。家长现场沟通分歧严重,互相抵毁。关于亲子关系部分做双方工作,更加深了解了来访者生活背景,进一步巩固完善治疗联盟。第9至16次咨询,来访者虽然对家长有不满,但与家长关系明显改善,未出现明显对抗情绪和行为,咨询过程中愿意主动谈自己内心的想法、感觉,情绪较稳定,偶有哭泣、少有消极对抗。还是爱玩游戏。第17次咨询,来访者呆了5分钟即起身要出咨询室玩游戏,治疗师温和而严肃地制止,来访者返回继续交谈,但反复以"又怎么样呢?"挑衅,治疗师表达了愤怒,以情绪、行动的方式触动来访者了解对自己言语行为负责的意义。第18至23次咨询,来访者经过认知行为治疗,情绪稳定,与父母沟通未岀现激烈争吵、对抗情况,亲子关系明显改善,看人眼神不邪恶(来访者母亲语),初一考上了学校的重点班,当上学习委员,还是很想玩游戏,但开始试着参与家庭计划,实施自我管理,因这期间未成年人少到现场咨询,多家长单独来就亲子关系咨询,考虑治疗设置的问题,以及治疗目标基本达成,与家长商议,双方同意阶段治疗结束。

5咨询效果评价

通过23次,从2018年3月到201811月,持续约9个月的咨询过程,来访者改变了一些行为习惯,情绪稳定,未见冲动言行,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学业进步,心身更健康成长。来访者家长分别两次准备小礼物(钢笔、礼品木梳)在当次咨询时要送给治疗师,对于治疗后来访者的变化,甚至说治疗师救了自己一家等过誉之词,治疗师给予婉言拒绝,澄清并充分肯定来访者及家长的努力。对于来访者从最初的(来访者是到咨询中心咨询的第2次开始接受本治疗师的咨询服务,所以心理咨询的病历资料第2次,即我们形成咨访关系的第1次,后类推。)沉默哭泣到后来的有说有笑,眼神里好奇的光,也许就是给心理治疗师最好的礼物。

咨询过程中,治疗师积极关注,敏锐地捕捉到来访者的变化并发现变化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帮助来访者及家长及时发现这些变化,看到其积极意义促进成长[4-5]。治疗师积极关注,可以使来访者更加信赖治疗师,增进治疗关系,有利于治疗的顺利实施并达成良好的结果。积极关注作为治疗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是治疗师应该重点关注的[6]。

\

 
参考文献

[1]赖丽蔚.心理干预引入未成年刑事审判的机制建构[D].江西财经大学,2018.
[2]冯婷婷.认知行为疗法对流浪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效果研究[J].中文信息,2016,(5):109.
[3]王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首届国际完形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1.
[4]兰岚.未成年人虚拟行为异化根源及其矫正[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3.
[5]陈楠.对“孤立无援”未成年人的个案工作介入[D].华中科技大学,2015.
[6]何志晶.青少年暴力犯罪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2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