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4 09:58: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自报道至今仍然是妇科研究领域尚未突破的难点之一,究其病因尚未明确。目前众多中医妇科学者研究认为“脾虚不运,痰湿阻滞,壅滞胞宫”是导致PCOS的重要病机,而饮食失宜、忧愁思虑、久坐久卧是脾虚失运的重要因素,通过运脾化湿,配合健康饮食、体重管理、调畅情志对治疗PCOS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脾虚不运;痰湿;病机

本文引用格式:张平芳,董雪珊,梁西平,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77-78.

0引言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是以生殖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和精神问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PCOS 1935年由Stein和Leventhal两位科学家首次进行报道以来[3],时隔84年,其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4]。纵观古今大多中医家认为其病机标于痰湿,本于脾虚,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脾健力强,津液运化如常,痰湿无从而生。治病求本,溯本求源,故以“健脾化湿”为主导大法。现从脾虚不运论治PCOS浅析如下。

\

 
1中医痰湿与PCOS的古今源流

传统医学文献并无记载与PCOS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卵巢多囊样改变、多毛、痤疮、肥胖等临床特点,诸多中医家将其归属于“月经不调”“闭经”“不孕”“肥胖”“癥瘕”等中医病症范畴。宋·王隐君《养生主论》曰:“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掣;甚或无端见鬼似崇非崇,悉属痰候。”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云:“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饮食,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又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明代《万氏妇人科》“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种子》载:“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亦云:“肥胖之妇,内肉必满,遮隔子宫,不能受精,此必然之势也。”清·吴立本《女科切要》有“肥人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清代《石室秘录》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张聿青医案》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痰湿壅阻,滞而不通。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女子不孕之故,由其伤冲任也,……一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由此可见,传统医学对痰湿致PCOS理论很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为后人对痰湿致病中医病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不仅古人认为痰湿与PCOS密切相关,而且现代中医研究也认为痰湿证为PCOS的主要证型[5-6],且在对PCOS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征研究中发现,痰湿证出现的频率最高[7]。众多中医妇科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上述理论的成立,如侯丽辉教授通过对大量文献古籍的整理并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痰瘀胞宫”的理论,同时在长期临床中发现脾虚痰湿型PCOS的患者占多数[8]。杨俊雯等在对PCOS与中医体质分布状况相关性研究的170例患者中,同样发现痰湿体质占比最大[9]。也有学者对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Mata分析显示,痰湿质是代谢综合征主要体质类型,是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10]。刘新敏等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1994-2009年有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文献,对证候及证候要素的频次进行分析,经初步规范后获得证候名称达36个,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是肾虚痰瘀、肾虚痰湿和肾虚血瘀;单证候16个,频次居前3位的是肾阳虚、痰湿、血瘀;可见,肾虚、痰湿、血瘀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证候[11]。“痰湿”作为一种病理产物,成为PCOS的重要致病因素,阻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12]。高金金等根据临床用药特点,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为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四种,发现对痰和瘀的敏感性较强者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较高[13-14]。王克华认为痰壅胞宫致冲任失畅,胞脉气机受阻滞则表现为闭经、不孕、卵巢呈多囊改变,痰浊阻塞肌肤表现为多毛、痤疮、黑棘皮症。说明痰湿证可能是PCOS发生的重要原因[15-16]。中衷参西,在PCOS患者中,肥胖的发生率为40%以上[17],由相关资料得出,很多过度肥胖型患者都是痰湿体质,同样痰湿体质也是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IR)和机体代谢紊乱的发病原因[18-1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外PCOS患者中有50%~70%存在胰岛素抵抗,国内约为38.1%[20]。许多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PCOS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和关键环节,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PCOS的关键[21]。故痰湿内盛成为历代中外医家公认的PCOS的主要病机之一。

2脾与痰湿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位居中央灌四旁,为中焦水液升降输布的主要枢纽,并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枢转水液,升清降浊,防止水液停聚,从而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生理状态。如脾虚失运,湿停于内,则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痰湿弥散于人体四肢百骸,百病多由痰作祟,故而发病。在生理特性上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脾虚不运最易生湿,湿邪过多又极易困阻脾土,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痰湿困脾,致脾阳气不足,则出现痰湿更甚的病理状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可见,脾虚与痰湿密切相关。

3“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导PCOS的治疗

故人言:“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中医治则亦指导我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必求于本。痰湿为PCOS的主要致病因素,脾虚为痰湿产生和形成的根本病因病机。追本溯源,PCOS的发生脾虚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故应抓住“脾”这个主要矛盾。中医学认为“脾胃者,仓廩之官”“后天之本”,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内因外因皆可伤脾,非独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人有七情,分属五脏,思发于脾,思虑过劳伤脾。《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嗜好腥辣、肥甘、酒浆等刺激性食物已成为人们缓解压力的优选方式。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大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大伤脾胃。“久坐伤肉”脾主肌肉,久坐少动伤脾,致脾胃功能下降。脾主大气之运化,脾虚则“土不制水”,水液难以输注周身,聚而为湿、蓄于机体,其形自肥。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浊,阻滞冲任、胞宫,使气血化生不足、脏腑各司其职功能失常,则月经稀发、闭经等症丛生。痰浊壅盛胞宫,则不孕。痰湿气血互结为癥积,故卵巢呈多囊性改变[20-21]。湿为阴邪,“黏腻”乃为湿邪特性之一,常言道:千寒易祛,一湿难除,PCOS缠绵难愈,与湿邪特性不谋而合。因此导师在治疗PCOS时遵循健脾化湿原则,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同病异治。临证时常用自拟经验方:健脾化湿方(药用:生黄芪30 g、生白术25 g、麸炒薏苡仁30 g、佩兰15 g、茯苓15 g、苍术10 g、党参15 g、升麻6 g、厚朴15 g、关黄柏15 g、建曲12 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清半夏12 g、陈皮6 g、黄芩9 g、砂仁6 g(后下)、木香6 g(后下)、广藿香12 g(后下)、白豆蔻12 g(后下))的基础上因证加减。遣方用药注重健脾、运脾、醒脾、化湿。所用中药归经以脾胃为主,健脾化湿效优。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健脾化湿祛痰类中药如黄芪提取物黄芪多糖联合达英-35可改善PCOS患者的内分泌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并使患者卵巢体积逐渐减小,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建立起正长的月经周期[19-22]。另外,对于痰湿互结、冲任胞宫受阻,血行不畅,月经停闭日久的患者以自拟经验方:痰湿通经方(药用:炒苍术、茯苓15 g、陈皮6 g、竹茹15 g、胆南星9g、鸡内金9 g、焦山楂15 g、丹参15 g、红花15 g、益母草30 g、醋香附12 g、建曲10 g、炒桃仁12 g、清半夏10 g、麦芽20 g、醋鳖甲30 g(先煎))为基础方加减。健脾化湿、活血通经以促使月经来潮,以使血行水利,瘀去新生,月经按期如潮。全方辨证立法,病症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可观。导师在诊疗时不忘“时时去安慰,常常去关怀”的人文医学精神,和气耐心的叮嘱患者:①积极锻炼,减轻体重;②忌食甘甜、辛辣、油腻、生冷之物;③定期随诊。

4 结论

随着社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发展,PCOS已成为一个年轻化,大众化的疾病,给女性带来困扰,尤其是PCOS导致的不孕,不仅使女性承受多方压力,从长远来看也影响一个家庭亲情纽带的建立,社会的和谐繁荣。面对如此“任重而道远”的棘手问题,而临床却尚无明确的解决方法。中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念出发,探讨了“脾”在治疗PCOS中的临床意义,强调了健脾与护脾并行,尤其注重脾胃的自养。良好的弥补了只治理不护理的不足,值得临床学习与推广。

\

 
参考文献

[1]Teede H,Misso M,Costello M,et al.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2018[EB/OL](2018-06).https://www.eshre.eu.
[2]ACOG Practice Bulletin No.194: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Obstet Gynecol,2018,131(6):e157-e171.
[3]March Wendy A,Moore Vivienne M,Willson Kristyn J,et al.The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 community sample assess-ed under contrasting diagnostic criteria[J].Human Reproduction,2010,25(2):544-551.
[4]宋颖,李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10):737-741.
[5]常久,李晓君.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医性科学,2014,23(3):60-63.
[6]高金金.痰湿型与非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7]史梅莹.多囊卵巢综合征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相关理化指标关系的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8]孟小钰,王桂媛,王颖,等.不同中医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基于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5,2(2):36-39.
[9]杨俊雯,周英.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分布状况相关研究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10]罗辉,王琦.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325-334.
[11]刘新敏,华强.从现代文献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2):34-36.
[12]康学智,贾丽娜.从中医“痰湿”诸证看TNF-α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证治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04):826-829.
[13]高金金,侯丽辉,李妍.从中医体质学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1599-1601,1606.
[14]张雯,李娜,许朝霞.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05):810-815.
[15]李晓倩,沈山梅,顾勇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患者内分泌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733-1735.
[16]王克华,葛彦,尚国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患者血清miRNA-93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1):15-18.
[17]张宁,刘家义.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06):506-507.
[18]陶莉莉,傅艳红,谢蓬蓬,等.穴位埋线联合健脾祛痰中药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6(19):134-137.
[19]叶利群,杨脂,蒋婴,等.健脾祛痰中药与穴位埋线联用治疗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7):1634-1636.
[20]陈叶.赵恒侠教授从脾虚痰湿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0):1079-1081.
[21]候丽辉,王晓冰,吴效科.从“痰壅胞宫”病机理论论多囊卵巢综合症排卵障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725-726.
[22]罗金,尹太郎,王雅琴,等.黄芪多糖联合达英-35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雄激素及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8):6812-68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2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