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近期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3 16:5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不同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这一时间段内选取我院5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脑梗塞患者,应用“奇偶数字方式”将入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28例给予常规剂量(0.2g)丁苯酞治疗(常规组),28例采取大剂量(0.4g)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对比两组的近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43%(27/28),与常规组患者的78.57%(22/28)对比明显更高,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组的降低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0.71%(3/28),与常规组的7.14%(2/28)对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给予脑梗塞患者大剂量(0.4g)丁苯酞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最大限度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且不良反应较小。

关键词:不同剂量;丁苯酞;脑梗塞;近期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郁建齐.不同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近期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6(92):235-236.

0引言

脑梗塞别名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脑部血流供应出现障碍,从而出现缺氧、缺血的情况,致使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坏死,猝然昏倒、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半身不遂等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严重时还会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障碍、以及心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脑梗塞患者,予以分组后给予不同剂量丁苯酞治疗,对比近期临床效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这一时间段内选取5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脑梗塞患者,应用“奇偶数字方式”将入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常规组(n=28):男女性别比例16:12,年龄值域39~83岁之间,均龄(66.3±7.1)岁;研究组(n=28):男女性别比例15:13,年龄值域38~85岁之间,均龄(67.1±7.5)岁;入选对象全部符合脑梗塞诊断指南与标准,选取过程中剔除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事先对研究知情且主动签订研究协议书,经统计学对不同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计算后发现差异较小,P>0.05,结果可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28例给予常规剂量丁苯酞治疗(常规组),治疗过程:丁苯酞软胶囊,每次0.2g(2粒),每天3次,空腹情况下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

28例采取大剂量丁苯酞治疗(研究组),治疗过程:丁苯酞软胶囊,每次0.4g(4粒),每天3次,空腹情况下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近期临床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全部消失,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超过8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与改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在50%-79%之间;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迹象,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低于49%[2]。

(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

(3)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相关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2检验,如果数据处理结果得出P<0.05,则表示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有效率96.43%(27/28),与常规组78.57%(22/28)对比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组的降低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10.71%(3/28),与常规组7.14%(2/28)对比差异较小,P>0.05,见表3。


\
 

3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突发性脑部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不仅会对患者自身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引起本病的病因较多,主要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3]。目前,临床治疗本病以及早治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其中,血清C反应蛋白为常见急性炎症反应蛋白,与脑梗塞发生、进展、预后等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脑梗塞面积越大,且神经功能恶化情况越重[4]。丁苯酚与左旋芹菜甲素结构相同,属于人工合成消旋体,其对脑梗塞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作用比较明显,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由于脑梗塞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病理参与环节较多,丁苯酚可对参与脑梗塞的多个病理环节起到阻断作用,发挥较强的抗脑缺血功效,减少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情况、改善脑部血流量与微循环,对神经细胞凋亡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抑制脑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5]。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96.43%(27/28),与常规组78.57%(22/28)对比更高,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有所降低,但研究组降低水平更显著,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10.71%(3/28),与常规组7.14%(2/28)对比差异较小,P>0.05;说明大剂量(0.4g)丁苯酞治疗脑梗塞效果更加卓著。

综上,给予脑梗塞患者大剂量(0.4 g)丁苯酞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最大限度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且不良反应较小。

参考文献

[1]赖思蓓,陈秋凤,葛延铭.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北方药学,2019,16(08):143-144.
[2]王大英.不同剂量丁苯酞对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02):287-289.
[3]梁秀.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22):70-71.
[4]江冉冉.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0):33-34.
[5]杜双双.不同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近期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7,38(01):162-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2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