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尿毒症并新做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27 例,观察组 31 例,观察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既给予常规护理,还给予术前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上臂血管、术后 30 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等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开始观察内瘘是否闭塞、术后 8 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充盈静脉内径及血流量、术后 3 个月检查内瘘是否成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内瘘血管内径、血流量、内瘘闭塞、内瘘成熟情况均逐好转,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上臂血管、术后 30 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等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
本文引用格式: 彭红燕 . 护理干预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的效果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6):274,276.
0引言
动静脉内瘘是外科手术之一,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治疗方式,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因其使用寿命长、血流量充分(200~300mL/min)、易于穿刺、并发症少、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安全等优点为目前尿毒症透析患者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了保障,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生命线 [1]。
通过护理干预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取得了良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1 月在我科住院诊断为尿毒症并新制作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58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27 例,观察组 31 例,58 例患者中,男 40例,女 22 例,年龄 30~86 岁,平均年龄 (56±15)。伴有原发病者:糖尿病肾病 31 例( 占 53.4%),慢性肾小球肾炎 15 例( 占 25.9%),肾小动脉硬化 6 例 ( 占 10.3%),其他 5( 占 8.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是否为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服 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止痛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与方法
1.2.1对照组
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有 :
1.2.1.1术前
(1)术前对患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状态、双上肢血管进行充分评估。(2)保护手术部位皮肤勿破损,并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感染。(3)术前晚保证患者充分休息。(4)术日晨起避免患者血压过低或过高,保持血压平稳。
1.2.1.2术后
(1)术后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环境中,保持舒适体位,监测血糖、体温、血压、心率等情况,并注意保暖。(2)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如有渗血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及时更换敷料;如有较多渗血需要打开伤口,寻找出血点并结扎止血。(3)遵医嘱使用抗凝药: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给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扩管治疗,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但需注意个体化。(4)术后确保吻合口处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5) 术肢禁止压迫、抽血、输液、测血压等,术后 2 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6)术后 24 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7)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8)每 3 日换药 1 次, 10~14 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9)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10)术后 3~5 天即可用手捏握橡皮健康球,每日锻炼 3~4 次,每次 10 min,以促进血管扩张,早日成熟。
1.2.2观察组
除常规护理外,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1.2.2.1术前
(1)自患者准备行血液透析室治疗或已采用临时动静脉置管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始,保护前臂血管,禁止在患者双侧前臂手腕及以上部位进行动脉、静脉穿刺破坏血管。(2)术前 2 周(或更早)教会患者非优势侧手捏握橡皮健康球锻炼血管,促进术侧血管扩张;(3)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相关知识,消除患者恐惧和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取得患者配合。
1.2.2.2术后
(1)术后 24 小时内增加内瘘检查次数,≤ 30 分钟 / 次,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2)术后 30 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 ( 非热康普远红外治疗仪 ) 照射内瘘侧肢体,距离内瘘肢体 20cm,每次 40 分钟,每日照射 2 次,尤其是术后吻合口血流冲击音不明显、术后血管痉挛、手术过程不顺利的患者尽早使用远红外线照射;(3)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知识,主动参与到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中,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两组患者于术后观察内瘘是否闭塞(内瘘闭塞的标准: 动静脉内瘘处听诊未闻及血流冲击音、触诊未触及震颤感); 术后 8 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充盈静脉内径及血流量(若术后 8 周静脉还没有充分扩张,血流量 <600mL/min,透析血流量不足,穿刺技术因素除外则为内瘘成熟不良或发育不全)。若术后 3 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
2结果
观察组 31 例患者,对照组 27 例患者,观察组内瘘闭塞 2 例(占比 6.5%),低于对照组 6 例(占比 22.2%)观察组0引言动静脉内瘘是外科手术之一,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治疗方式,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因其使用寿命长、血流量充分(200~300mL/min)、易于穿刺、并发症少、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安全等优点为目前尿毒症透析患者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了保障,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生命线 [1]。
通过护理干预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取得了良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1 月在我科住院诊断为尿毒症并新制作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58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27 例,观察组 31 例,58 例患者中,男 40例,女 22 例,年龄 30~86 岁,平均年龄 (56±15)。伴有原发病者:糖尿病肾病 31 例( 占 53.4%),慢性肾小球肾炎 15 例( 占 25.9%),肾小动脉硬化 6 例 ( 占 10.3%),其他 5( 占 8.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是否为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服 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止痛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与方法
1.2.1对照组
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有 :
1.2.1.1术前
(1)术前对患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状态、双上肢血管进行充分评估。(2)保护手术部位皮肤勿破损,并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感染。(3)术前晚保证患者充分休息。(4)术日晨起避免患者血压过低或过高,保持血压平稳。
1.2.1.2术后
(1)术后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环境中,保持舒适体位,监测血糖、体温、血压、心率等情况,并注意保暖。(2)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如有渗血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及时更换敷料;如有较多渗血需要打开伤口,寻找出血点并结扎止血。(3)遵医嘱使用抗凝药: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给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扩管治疗,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但需注意个体化。(4)术后确保吻合口处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5) 术肢禁止压迫、抽血、输液、测血压等,术后 2 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6)术后 24 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7)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8)每 3 日换药 1 次, 10~14 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9)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10)术后 3~5 天即可用手捏握橡皮健康球,每日锻炼 3~4 次,每次 10 min,以促进血管扩张,早日成熟。
1.2.2观察组
除常规护理外,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1.2.2.1术前
(1)自患者准备行血液透析室治疗或已采用临时动静脉置管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始,保护前臂血管,禁止在患者双侧前臂手腕及以上部位进行动脉、静脉穿刺破坏血管。(2)术前 2 周(或更早)教会患者非优势侧手捏握橡皮健康球锻炼血管,促进术侧血管扩张;(3)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相关知识,消除患者恐惧和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取得患者配合。
1.2.2.2术后
(1)术后 24 小时内增加内瘘检查次数,≤ 30 分钟 / 次,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2)术后 30 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 ( 非热康普远红外治疗仪 ) 照射内瘘侧肢体,距离内瘘肢体 20cm,每次 40 分钟,每日照射 2 次,尤其是术后吻合口血流冲击音不明显、术后血管痉挛、手术过程不顺利的患者尽早使用远红外线照射;(3)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知识,主动参与到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中,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两组患者于术后观察内瘘是否闭塞(内瘘闭塞的标准: 动静脉内瘘处听诊未闻及血流冲击音、触诊未触及震颤感); 术后 8 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充盈静脉内径及血流量(若术后 8 周静脉还没有充分扩张,血流量 <600mL/min,透析血流量不足,穿刺技术因素除外则为内瘘成熟不良或发育不全)。若术后 3 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
2结果
观察组 31 例患者,对照组 27 例患者,观察组内瘘闭塞 2 例(占比 6.5%),低于对照组 6 例(占比 22.2%)观察组第 8 周内瘘血流量为 (558.29±156.41)mL/min,高于对照组 (476.62±127.31)mL/min,观察组第 12 周内瘘成熟 29 例(占比 77.8%),对照组内瘘成熟 21 例(占比 9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3讨 论
术前通过禁止在患者双侧前臂手腕及以上部位进行动静脉穿刺,防止前臂血管破坏、捏握橡皮球锻炼术侧血管扩张血管及做好患者心理疏导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通过 24 小时内增加内瘘检查次数、缩短检查时间至≤ 30 分钟 /次、发现血栓及时处理、术后 30 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内瘘侧肢体及鼓励患者主动学习动静脉内瘘的自护知识并参与其中的护理干预措施,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提高 15.7%,尤其是术后吻合口血流冲击音不明显、术后血管痉挛、手术过程不顺利的而术后立即使用远红外线照射的患者,干扰效果尤为突出,因为非热康谱有很好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减缓血管内皮炎症、降低组织氧化压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管扩张能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詹申 , 杨涛 , 张丽红 , 等 .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治疗 [J]. 中国血液净化 ,2014,13(8):595-597.
[2]沈燕, 黄佑芳, 达静静, 等. 不同时间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应[J]. 广东医学,2015,36(22):3466-3469.
《护理干预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的效果观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0/2018122003154826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