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不同注射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2 10:58: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讨低分子肝素钠经皮下注射的不同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56例患者做研究分析,并按注射方法的不同分组,a组(n=28)按传统方法进行皮下注射,B组(n=28)采取改良皮下注射法操作,对两组疼痛、皮下瘀斑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B组出现皮下瘀斑的例次较a组显著减少,且皮下瘀斑面积较a组明显缩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轻度疼痛率相比a组的轻度疼痛率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改良皮下注射法对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在减少皮下瘀斑、减轻疼痛方面较传统皮下注射法理想,值得推荐。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注射方法;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彭兰兰,朱翠芳,张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不同注射方法的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367-368

0引言

低分子肝素钠是近些年新研制的一种抗凝血栓药物,对体内/外、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强效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多种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塞等[1-2]。但实际应用中,有不少患者在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出现皮下瘀斑、疼痛及硬结等问题。为尽量避免该类问题的发生,本文对56例采取不同方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资料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56例患者做研究分析,所选患者血常规、凝血机制等均正常,无伴发出血性或过敏性疾病。按注射方式的不同分组,A组(n=28,315例次)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6~84岁,平均为(54.6±7.3)岁;B组(n=28,323例次)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8~82岁,平均为(55.3±6.9)岁。通过SPSS 20.0软件对A、B组间的基线资料做处理,P>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1.2方法

A组按传统方法进行皮下注射,操作时往注射器上方弹针管内气体,注射后于针头乳头位置填塞气体,以保障药液计量无误[3]。传统皮下注射法通常采取30°~40°斜角进针,并在注射后给予3 min局部按压。

B组采取改良皮下注射法操作,给予常规消毒处理;通过左手拇指以及食指对注射区皮肤、皮下组织(约5 cm)进行上捏,使之形成一道皱褶,右手再做握笔姿势持针,将针头垂直刺入皱褶顶端,注射器由右手中指、无名指进行固定,由拇指以及食指两指将针栓回抽,确认无回血现象后,给予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并在注射后留针5 s再将针头拔出,无需局部按压。
\
 
1.3评估项目

以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参照,评估两组的疼痛症状程度,1~4分记为轻度疼痛;5~7分记为中度疼痛;8~10分记为重度疼痛。同时记录两组的皮下瘀斑发生例次与面积。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中的卡方与t对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以(%)与(±s)的方式描述输出结果,P<0.05提示研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与B组皮下瘀斑的发生情况


B组出现皮下瘀斑的例次较A组显著减少,且皮下瘀斑面积较A组明显缩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2.2A组与B组疼痛症状的发生情况

B组的轻度疼痛率相比A组的轻度疼痛率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3讨论

低分子肝素钠是通过肝素研制而成的一种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加速纤溶酶原激活物、前列环素等物质的分泌,能够提高纤溶酶活性,强化纤溶的作用。大量研究实践证明,本品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有明显效果,同时还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侧支循环等优点,但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所引起的皮下出血、硬结等问题,仍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4]。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皮肤角质层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含水量普遍不高,血管脆性往往偏大,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药物虽可明显增强抗凝效果,但发生皮下出血的概率也会相应的增加[5]。因此,寻求一种有效减少上述不良事件发生的低分子肝素钠给药方法,已成为当前临床学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传统皮下注射法穿刺后,垂直方向会出现多个斜向横截面,注射后仅对穿刺点进行按压,而上述斜向横截面未能充分按压,往往会增加皮下瘀斑的形成[6]。若拔针后按压力度过大,则可损伤毛细血管,造成皮下出血[7]。

近年有学者提出采取改良皮下注射法进行注射,其优势在于:①皮肤及皮下组织被捏起后会产生较大的间隙,此时血管较松弛、弯曲,能够有效保障药物充分扩散,防止皮下局部血药浓度过高;②通过垂直进针注射,能够将对组织的损伤控制在最小范围,并可确保各个横截面的面积相同,对穿刺点进行按压时,可同时压住各个横截面,进而减少皮下瘀斑形成;③采取垂直方向进针,气泡停留于药液上方,注射过程也无需排气,操作更为简便,注射用量更为精确。此外,由于气泡停留于药液上方,也可在受损的毛细血管处形成一层隔离与封堵屏障,进一步避免引发皮下出血[8-9]。

此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56例采取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观察与分析,显示B组采取改良皮下注射法给药后,患者出现皮下瘀斑的例次明显减少,皮下瘀斑面积也更小,皮下瘀斑面积多<1 cm,仅2.5%的患者皮下瘀斑面积超过6 cm;并且B组患者出现中、重度疼痛症状的患者较A组也更少,进一步肯定了改良皮下注射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优势,这与上述研究观点也大致吻合。

综上所述,采取改良皮下注射法对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在减少皮下瘀斑、减轻疼痛方面较传统皮下注射法理想,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张义静,邹蓉蓉,孙丽.腹壁改良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7,15(9):1347-1349.
[2]Wong SM,Lau WY,Chan PK,et al.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fusion as anticoagulation for haemodialysis[J].Clinical Kidney Journal,2016,9(4):630-635.
[3]徐佳璐,潘慧蓉,常征.低分子肝素钠腹壁不同皮下注射法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45-147.
[4]蒋侠,李娟,黄园慧.低分子肝素钠改良式皮下注射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4(5):135-137.
[5]李香花.改良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110-111.
[6]Tabuchi M,Baba Y.A novel injection method for high-speed proteome analysi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Electrophoresis,2015,23(8):1138-1145.
[7]闫亚娟,苗劲蔚,孙雪松.优化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对减轻皮下出血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刊,2017,52(6):145-146.
[8]Taylor FB Jr,Toh CH,Hoots WK,et al.Towards definition,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riteria,and a scoring system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Thromb Haemost,2014,86(5):1327-1330.
[9]王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6):698-6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0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