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效果。方法我院脊柱二科作为研究病房,建立与实施风险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73%,明显高于实施后1.1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实施
本文引用格式:张硕,仲颖.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339.
0引言
骨科疾病需要较长时间康复,且行为受限,活动不便,康复阶段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但护理期间未知风险因素较多,部分不可预见,稍有不慎会诱发护理风险事件,导致患者伤残甚至死亡,此为护理风险,会引发护患纠纷。护理风险管理属于综合管理系统,包含护理程度与制度、医疗护理技术、医务人员、药物、环境与设备及患者等[1]。风险事件不仅会导致患者受损伤,还会增加护士工作压力,使其产生消极懈怠情绪。骨科患者多数因慢性劳损致病或突发事件致伤,住院时间长,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心理状态不良等,骨科护士在沟通技巧与护理服务及专科护理技能等方面也承受着较高风险[2]。为改进科室护理工作质量,现于我院脊柱二科建立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脊柱二科作为研究病房,该科室主要工作内容为诊疗骨科常见疾病与创伤,实施国内同类医院骨科手术,主要收治脊柱感染、畸形矫正、脊柱创伤、肿瘤及脊柱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专业设备较为齐全。病区共有23名护士,19名护理师,3名主管,1名护士,3名主管护师。于2017年1~12月实施前共有3000名出院患者,于2018年1~12月共有3100名出院患者,两个时间段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1.2.1对护理风险事件予以评估
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副主任、骨科护士长及病区与质控护士。回顾性分析5年来骨科发生的护理缺陷事件,为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护士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要积极主动参与,一旦有护理风险事件要求骨科护士要自愿向上级上报,不会采取处罚措施,避免护士瞒报,同时质控护士与护士长在每日质量管理中也要自主发现。
1.2.2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对风险管理程序予以借鉴,将与本科实际相符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构建出来,共有以下环节:
1.2.2.1识别护理风险
回顾性分析以往护理缺陷事件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患者意外事件:输液外渗、坠床、跌伤、引流管脱落或堵塞及压疮;②用药意外:给药剂量与方法不够准确或用药时间被延误;③护理服务类:缺少沟通、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够等;④技术操作类:口腔护理、吸氧及灌肠等执行延误或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护患纠纷;⑤护理管理:医疗费用明显出现差错或配备物品不够充足等;⑥护理记录类:记录不够及时或漏记、错记等。科室针对上述常见风险事件要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讲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分析护理风险案例、防范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方法、骨科疾病与手术方式等健康宣教、康复护理要点、相关法律知识及急重症护理方法等。骨科教授与护理专家为课程主讲人,共30个学时。完成培训后所有成员接受考核,确保均合格。
1.2.2.2护理风险评估
将骨科护理风险评估记录表设计出来,管理者审核与修订,于2018年1月应用于科室中,将骨科住院患者有无风险隐患及具体发生类型评估与记录下来。表格内容如下:意识昏迷或模糊;≤3岁或≥70岁;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膝/髋关节置换术与携带管路。责任护士每日对分管患者病情予以评估后再填写表格,做好交接工作,一旦有风险事件发生需即刻向护士长上报。设计该表格可让护士主动关注高危患者及风险事件,将其风险护理意识增强。
1.2.2.3预防与处理护理风险
将骨科风险护理预案制定出来,包括防抽错血、输错血、压疮、多发性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4种护理预案。
1.2.2.4实施效果反馈
每月组织1次护理风险事件讨论会,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与过程作为讨论重点,了解有无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及流程等方面的不完善之处,共同讨论并将针对性预防与改进措施制定出来,对风险事件处理积预防结果予以总结,评估阶段性效果并持续改进。
1.3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整理与分析实施期间所有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护理记录、护理管理、技术操作、患者意外及护理服务等方面,并与实施前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 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3000名患者发生82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73%;实施后3100名发生35例,发生率为1.1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954)。
3讨论
综合而言,骨科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2-3]:①护士方面:护理期间护士缺乏责任感与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护理期间出现失误,增加护理风险。②疾病原因:因骨科患者多数疼痛感明显且行动不便,卧床时间较长,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均易发生。③患者自身原因:卧床期间患者负性情绪明显,依从性差,导致护理工作难度增加,操作难以执行到位,也增加护理风险阻碍疾病康复,或部分患者及家属不了解护理要点,产生不安全行为也会增加护理风险。④护理管理不到位:护士未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未充分警示严重骨伤患者护理注意要点,未及时处理或不够重视科室存在的护理风险隐患等。本院骨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2.73%降低至1.13%,说明成效显著。究其原因,该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着重培养护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并注重技能培养,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风险评估记录表指引性比较明确,可提高护士对高危人群体与常见风险事件的关注度,并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隐患与类型予以早期衡量[4]。此外,该模式鼓励护士主动上报护理风险事件,护士接受度高,可将其工作压力降低。
综上所述,建立与实施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有效防范护理风险事件,降低其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慧英.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风险防控及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5(12):282.
[2]郭敏,葛文萍.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182.
[3]向娟.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1):53-54.
[4]张建伟,周宇楠.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2):2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