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不同种阑尾系膜多种处理方式的临床表现。方法根据电凝阑尾系膜、海姆洛克夹夹闭阑尾系膜、丝线结扎阑尾系膜、3种阑尾系膜处理方式,把在本院治疗的100例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平均分为3组,从3组的手术时间、医疗花费、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对比各种处理方式的安全性。结果在此次临床分析中,3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极小(P>0.05)。对于3组的住院花费,C组<B组<A组,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对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C组<A组<B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对于肠蠕动恢复时间,C组>A组>B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术后并发症:A组表浅切口有严重脓性分泌物1例,B组术后引流管出血2例,C组无并发症。结论基层医院阑尾切除术采用丝线结扎法处理阑尾系膜最安全,效果最好,住院花费少,术中出血量小,肠蠕动恢复时间快,能够最大化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系膜;临床分析;基层医院
本文引用格式:胡东明.基层医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系膜处理方式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158+160.
0引言
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其发病率极高,因而采取治疗干预机制能够有效提高阑尾的康复率,腹腔镜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优势凸显,因其损伤小、恢复快,术后肠粘连可能性小,手术切口鲜有感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当前国内外很多医院已经广泛开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本文为了深入探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系膜处理方式的临床分析[1],选取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阑尾炎患者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在本院治疗的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的100例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为探讨对象,通过不同阑尾系膜处理平均划分为3组。A组为电凝阑尾系膜,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6.3±12.8)岁。B组为海姆洛克夹夹闭阑尾系膜,男17例,女8例;年龄17-68岁,平均(47.5±16.3)。C组采用7号丝线结扎阑段尾系膜,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9-69岁,均年龄值(46.8±15.7)。此次研究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差异极小,符合研究要求(P>0.05),具有可比性[2]。
1.2治疗方法。术前排空膀胱,不放置导尿管,将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平卧,头往下低,双脚向上,左侧倾斜,采用三孔法,设定好腹压值,设好腹压值后,将穿刺孔视为整个观察对象,利用腹腔镜全视野观察穿刺的位置,保证整个穿刺过程的准确性,另外穿刺点的位置要选好。穿刺点选择尽量靠近耻骨联合,穿刺时注意膀胱位置,避免损伤,通过使用抓钳钳住阑尾根部,使阑尾系膜展开。从耻骨联合上Trocar置入普通抓钳,左侧置入电凝钩、血管钳或者超声刀。如阑尾粘连或周边积液积脓则先置入吸引器抽吸积液及游离阑尾暴露尾根部。上钳联合耻骨勾住阑尾头,沿前腹壁方向向前拉,使阑尾系膜产生扩张,等到2-3 s之后通过电凝钩把系膜切断延伸到阑尾根部,在阑尾根部0.5 cm范围内用海姆洛克夹夹闭或者7号丝线结扎后离断阑尾,并通过消毒好阑尾残端达到最后目的[3]。
1.3不同组阑尾系膜处理方式的临床分析。电凝法:使用电凝管夹钳将阑尾系膜从阑尾头部靠近阑尾夹紧。电凝后2-3 s,其次用电钩将系膜逐渐切断至阑尾根部。通过丝结扎将阑尾距离阑尾根部0.5 cm处切除。阑尾残余部分采用电凝钩来进行处理,阑尾残留未嵌入。海姆洛克夹法:在阑尾根部系膜周围探测,然后将海姆洛克夹夹住阑尾系膜。采取电刀或剪刀离断阑尾系膜。距离阑尾根部0.5 cm处用海姆洛克夹或丝线结扎后离断阑尾,阑尾残余部分采用电凝钩来进行处理,阑尾残留未嵌入。丝线结扎法:通过采用分离钳隔开阑尾根部系膜,然后将丝线导进结扎阑尾根部系膜,采取电凝离断阑尾系膜,距阑尾根部0.5 cm处用海姆洛克夹或丝线结扎后离断阑尾,阑尾残端电凝处理,对阑尾残端不包埋。
1.4评价标准。根据手术时间、医疗花费、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来综合比较。
(1)手术的时间算法:自切开皮肤开始到缝合皮肤的时间。
(2)术中出血量的计算:将手术区域的出血浸入干燥的纱布中。直到小纱布染红血液为止,每个小红色纱布中浸入的血液量约为15 mL。计算染色的血液量,从而估算手术中的出血量。
(3)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的统计:从患者术后开始有意识拔出气管插管时间开始算起,以患者出现肛门排气或肠鸣音终止。
(4)术后并发症判断标准:①患者表浅切口有痛、红、肿、热等症状,抑或有脓性分泌物等严重症状。②术后引流管有无肠漏或者出血状况[4]。
1.5统计学分析。将本次三组数据全部纳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0.0来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若P<0.05,表明三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
2研究结果
在此次临床分析中,3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极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组的医疗花费,C组<B组<A组,三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对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C组<A组<B组,三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对于肠蠕动恢复时间,C组>A组>B组,三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术后并发症:其中A组表浅切口有严重脓性分泌物1例,B组术后引流管出血2例,C组无并发症,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创伤小、切口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等等特征,在基层医院中推广腹腔镜技术,将不同的系膜处理方式应用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是保证阑尾手术的安全保障。通过此次的临床分析,3组不同的阑尾系膜处理方式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情况均不相同,每一种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在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采用丝线结扎离断阑尾系膜方式进行阑尾切除术,能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促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使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恢复。并且影响小。从此次的临床分析可知,在医疗花费、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这三个指标中,C组明显优于A组、B组,三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理论(P<0.05)。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阑尾切除术采用丝线结扎法处理阑尾系膜最安全,效果最好,住院花费少,术中出血量小,肠蠕动恢复时间快,能够最大化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贵远,王元杰,尤小兰,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系膜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8):48-49.
[2]陈金水,张少炎,张罕松,等.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处理阑尾系膜及根部320例分析[J].人民军医,2017(11):61-63.
[3]王石枫,邓国军.单纯丝线结扎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115例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9):58-61.
[4]蒋佳凯,张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残端不同处理方法效果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0):1864-18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