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血液标本在采集过程中各项指标的不同所会给最后的生化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的差异。方法在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这段时间内在本院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的患者当中,采用电脑小程序随机选取22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这一共224例样本进行检测。分析不同的血压采集时间、不同的采集部位等因素所给最后的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结果就采血时间来看,在患者空腹情况下进行采血,最后的检验准确率要显著高于在其他时间进行采血的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除此之外,从不同的采集部位和不同溶血以及送检时间来看,差异同样显著,P<0.05[1]。结论为了保障临床上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患者必须遵照医嘱,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抽血,除此之外,医务人员也应当关注不同的采血部位以及不同的溶血时间、送检时间的差异所会给最终的血液检验结果带来的不同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影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到最低[1]。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生化检验结果;影响探讨;空腹采血;溶血时间
本文引用格式:万鸿.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02,206.
0引言
血液标本作为一种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及重要性最高的生物体液,其在协助判定患者身体状况方面,能够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血液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程度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对于疾病的判断是否准确[1]。而为了获得有效的血液检验结果,当前许多医院都已经普遍开始采用生化检验这一高效安全的方式。但是在这一方式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因素,容易对其最终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标本采集的时机是否在患者空腹状况下,例如血液采集之后送检的时间长度等等。只有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血液检验结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才能够使得医院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这些检验结果,来为患者进行诊断。因此,本次研究在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这段时间内在本院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的患者当中,采用电脑小程序随机选取22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这一共224例样本进行检测。分析不同的血压采集时间、不同的采集部位等因素所给最后的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这段时间内在本院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的患者当中,采用电脑小程序随机选取22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这一共224例样本进行检测。在这224例患者当中,有123例男性,101例女性,其中年龄最低的26岁,年龄最高的72岁,平均年龄为(47.89±6.57)岁。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同样采集二十五毫升的静脉血进行检验。抽血过程中通过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血液采集的位置为输液的同一侧,另一组为其另一侧。除此之外,再通过采血时间点的差异,将其中的112例患者的抽血时机定为其早期之后的空腹期间内,而将另外的112例患者的抽血时机定为除了这段时间内的其他患者非空腹时间。在第一次采血时,224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血情况,而在第二次采血的过程当中,其标本均达到了合格的水平[2]。
除此之外,此次研究的224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均采用本院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在送检之后,检验科的人员必须按照如下的方式对样本进行处理。
首先,根据临床医师为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检查项目,检查人员先要对样本的外观进行肉眼的判断,判断其是否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采集,除此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以便于进行分析。其次,在正式化验之前,还必须对于标本的合格情况作有效的判断,对于其溶血情况、凝血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样本量等情况,都要进行全面的判断。再者,对于达不到合格水准的血液样本,均要将其不合格原因及患者资料等统一地记录在一个档案当中,并做好分类工作以便于接下来与相关交接护士的沟通。对于不合格的样本,要予以退回处理,并向相关护士说明原因,令其重新采集合格的样本[3]。
1.3观察指标
分析合格的标本与溶血标本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详细地对比采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部位等因素进行采血的患者最后存在的检验结果上的差异[3]。
1.4统计分析
借助SPSS 22.0作为本次研究的统计学软件,将所有实验数据均录入其中进行统计处理。在处理计量资料的时候,我们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表示。在处理计数资料的时候,我们选择百分数进行表示,并且使用卡方检验作为统计学方法,除此之外,选择P<0.05作为检验统计学显著性的标准[3]。
2研究结果
3讨论
经上述研究我们可知,哪怕是对于来自同一位患者身上的血液样本,受制于不同的采集时机、溶血状况和送检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最终的生化检验结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而这就提醒广大的医务人员,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当中,必须慎之又慎[4]。除了对患者做好最基本的叮嘱之外,还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血液采集机制,在这个机制当中,不管是对于患者检查之前的例行叮嘱,还是对于患者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都有专人进行负责。而且等到了检验室的时候,相关样本的复核和分析也必须愈加严格,只有在将不合格的样本予以剔除,选择最为合格的样本进行检验的时候,才能够使的最终的检验结果获得最为有力的保障,也才能够使得患者的接下来的疾病诊断有更为准确的依据[5]。综上所述,在血液采集这样一个关乎患者诊断有效性却又十分容易受到各个因素影响的环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其专业度和审慎度,才能够保障最后的检验结果有所依托。
参考文献
[1]段世俊.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1(29):481-482.
[2]伊洪敏.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132-133.
[3]佚名.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6):175+178.
[4]黎莉.血液标本采集相关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17-18.
[5]血液标本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4):713-7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