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中医“心主血脉”功能与血压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相应的匹配关系,通过对血压调节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得到中医“心主血脉”功能的客观测评,用于临床指导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从心论治,基于“心主血脉”理论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治以及临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主血脉;血压;客观测评
本文引用格式:李沛潞,张启明.血压调节能力对中医“心主血脉”功能的客观测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13,218.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Ability on the Function of“Heart Main Blood Vein”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Pei-lu1,ZHANG Qi-Ming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Shandong;2.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 of“heart governing blood vessel”and the 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function of“heart governing blood vessel”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obtained by evaluating the 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from the heart.Based on the theory of“heart governing blood vessel”,hypertension is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heart governing blood vessel”.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vent,treat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Heart governing blood vessels;Blood pressure;Objective evaluation
0引言
“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为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从西医上主要依靠以下三个方面:心肌的收缩能力、血量的调节能力、血压的调节能力。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功能最直接、有效的生理参数,是临床生命体征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血压调节能力的评估可以对中医“心主血脉”的功能进行客观化的评价。
1中医“心主血脉”的涵义
“心主血脉”即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的生理作用。分而论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脉。全身的血,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在脉中运行于周身,从而发挥濡养作用[1]。故《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心藏血脉之气”、《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医学入门•脏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全身的脉,均与心脏相连接,网络于周身,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2]。
2现代医学对“心主血脉”的认识
“心主血脉”的功能释义:约束和推动血液和淋巴周流全身,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营养物质、O2、激素、生物活性物质和热量,将代谢废物、CO2和热量运送到肾、肺、皮肤以排出[3]。
“心主血脉”的生理结构包括:①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在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在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②血液:占体重的7%,成人的循环血容量约5L。由红细胞(运送O2和CO2)、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③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淋巴器官(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包括淋巴管瓣膜(向心开放)。④淋巴液。⑤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有利于血管和淋巴的流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血管内皮可以合成前列环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产生凝血因子Ⅲ(又称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Ⅴ(又称前加速素易变因子),防止出血)、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于心包膜表面,分泌浆液,减少器官间的摩擦,有利于器官运动)[4]。
3“心主血脉”功能与血压调节的关系
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功能最直接、有效的生理参数,是临床生命体征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压的形成和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血压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血压会随着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环境变化而不断波动以适应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此外血压测量时还会因测量部位和体位(坐、卧、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血压变异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是体内神经内分泌动态调节综合平衡的结果,是人类压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5]。
通常人们在家、诊所、医院等所测的血压均属为偶测血压(CBP)。偶测血压只能代表被测者当时的血压状况,并且血压读数极容易由于情绪波动,白大褂效应等不稳定,而且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被检测到的血压不尽相同,有时差异很大,导致血压读数的变异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6]。动态血压(ABPM)是指被检测者在24小时内实时记录的血压值。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成为了临床高血压诊断和评价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动态压监测是一种全天小时的血压监测,每隔分钟或者可以自己设置间隔时间的自动监测血压的血压测量方法[7]。
人体典型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早上清醒后血压逐渐升高,白天时间段,会有两个血压较高点,夜间进入睡眠后,血压逐渐下降,直至降到最低谷。一般讲,睡眠中血压下降的规律,血压正常者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有但这种规律性变化,但在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或复杂型的高血压患者中表现并不典型,而目前采用的动态血压可监测被测者全天的血压平均水平和压波动趋势,常用的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包括小时血压平均值,白昼和夜间压平均压,血压负荷值,昼夜血压波动曲线、夜间血压下降率等[8]。以此得到血压的调节能力,对其自然状态下血压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对“心主血脉”功能进行客观评价。
4讨论
“心主血脉”功能的客观测评是基于五藏功能的客观测评,以人体各种功能的完整性为主线,以新陈代谢为切入点,借助功能态势认识人的调节能力,以对未病(健康态或亚健康态的功能性改变)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客观评价,不同于传统中医学关注人的整体调节和常态代谢(气化),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动态观察人的各种症状体征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观推测疾病的病因病机并给出治则治法的经验医学。而是通过阐明了人体各种功能的生物学基础,结合传统中医学的整体思维研究成果,同时遵循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医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血压功能态势的常态下、长时程、无创、实时监测,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检测血压功能态势,对人体血压功能的调节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得到“心主血脉”功能的客观测评[9]。
5结论
因此,通过连续、动态监测记录血压全天的动态水平和波动趋势,能够反映出心脏、心血管功能的生理状态,得到血压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能力,对中医“心主血脉”功能进行客观测评,因此临床上基于“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和降压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丹,李文杰.心主血脉理论考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6):1173-1176.
[2]于东林.中医症状功能特征和部位特征的辨证意义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3]张启明.中医症状学研究[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4]张启明,刘保延.中医五藏系统功能定位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16-17.
[5]侯斌,陈明.血压变异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4):594-597.
[6]刘卫强,杨勇,吴显儒.白大衣高血压与隐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比较[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
[7]郭皓,袁勇,王玮.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医学综述[J].医学综述,2008,1(14):1-1.
[8]文佳,陈轶愔,李莹,等.24h动态血压在高血压分级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10).
[9]张启明,刘保延,王永炎,等.中医诊疗设备应该具有的特点[J].中医杂志,2013,54(18):1531-15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