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心理干预对减轻心脏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14:52: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心理干预对减轻心脏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观察。方法抽取100例心脏介入术治疗的病人进行探讨,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焦虑、压抑程度等,实验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存在临床对比价值。结论对于心脏介入术治疗的病人,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脏疾病;介入手术;术前焦虑

本文引用格式:黄琴,高米娜.心理干预对减轻心脏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257,261.

0引言

目前,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活方式的提高,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增加,同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心脏疾病存在极大的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1-2]。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属于救治心脏疾病的常见手段,在医疗水平、高新技术以及器械支持下,获得明显的进步,属于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3]。而心脏手术与器材的植入可使大部分病人术前出现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病人手术效果、不利于术后身体的康复,损害生命健康,所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保证手术效果开展积极的术前心理干预,加强人文关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医院接收的100例实施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3~75岁,平均(60.5±1.2),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对比所有病人的基本信息,差异不大,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传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术前准备,做好术后准备。保持病房的卫生以及用药指导等。实验组病人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1.2.1介入手术前的认知干预

术前护理人员在床边判断病人对疾病以及手术知识的了解程度。认真详细地记录好病人的错误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计划,采取口头教育、动画宣传图片等方式给予健康知识教育,促使病人能够短时间之内更多地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熟悉手术步骤。健康教育过程中,着重介绍病人顾虑的问题。例:术后病人应该配合的地方、会出现的不良症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人与家属做到心中有数。

1.2.2心理干预

术前阶段,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当天为病人详细的介绍住院的环境,同时,掌握病人对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知识的认识程度,对于病人不了解的内容,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方法,提高病人对心脏介入术治疗的认识。此外,护士还应该加强对病人家属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知识教育,告知病人家属关注病人需要禁忌的事项;在术前常规护理过程中,监测病人的心理情况,支持病人主动叙述,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掌握病人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而选择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有效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4]。例:术前每天按时为病人播放轻音乐,引导病人在放松的轻音乐中想象,在护理人员的语言指导下缓解不良心理或引导病人实施身体慢慢的放松训练,选择优质舒适的体位,增强身体舒适度,解除不良心理。然后是术后时期,术后护士需要介绍病人术后的常见症状,介绍病人若产生不良症状,病人无须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应该立即通知护理人员,根据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另外,护士还需对病人心理干预。若病人术后产生焦虑、抑郁与急躁、激动的不良情绪,护士需要积极和病人交流,和病人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相处模式,促使企业对医务人员产生认可感以及依赖感,进而能够有效地增强病人积极治疗的主动性。另外和病人进行及时的交流,还可以尽快掌握病人产生这种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5]。因为不良心态的病人往往无法进行锻炼活动等,所以护士需要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同时促使病人形成科学规律的生活方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除此之外,护士还需要引导病人提高治疗疾病的勇气,支持病人,进而有效保证病人的心理健康。

1.2.3认知疗法

对于手术时疼痛的护理干预。护士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认真详细地为病人介绍手术过程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是处于麻醉环境下实施。病人是完全清醒的,可请做过手术的病人叙述自身的亲身感受以及体会,发挥鼓励与支持的作用,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1.2.4松弛疗法

术前准备时期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等。保证病人心情稳定、呼吸平稳、肌肉关节放松。术时全面的讲解、安慰、鼓励,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1.3结果判断

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前后焦虑状况进行比较,做好记录。

1.4数据分析

选择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2结果

两组病人的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实验组病人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后,实验组的抑郁、焦虑程度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具体如表1。


\
 

3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属于就治心脏疾病的临床常见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因为病人对疾病以及治疗知识的认识度不足,同时由于身体不适感强烈,容易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所以,需要在围手术期开展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例: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这种手术方式,其创伤小,然而对于病人进行任何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可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种负担,主要是因为缺少对手术的认识[6],顾虑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以及手术疗效不佳还有手术安全性。这些压力会造成病人焦虑,身体能力减弱,导致自己处于应急情况下。影响睡眠、心率与血压,进而提高了手术风险,不利于预后,损害生命的健康[7]。相关文献报道,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可以让病人在术前以及术后出现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情绪对年龄、知识水平具有相关性,年龄与知识水平越低焦虑程度越高,可能同病人的认知水平与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直接关系。该报告中,重点在手术初期对病人加强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让病人在感受到关怀,并且可以熟悉整个手术过程,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处理,与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相比较,分别在护理前与术前焦虑抑郁等情况,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提高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地深入探讨学习,提高责任心及观察能力。有重点、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积极和病人沟通,让病人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正确掌握整个治疗的过程,严格监测病人的心理情绪变化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告知病人的正面沟通,从而缓解焦虑程度[8]。

总的来说,选择可靠、客观的指标进而监测心脏介入治疗术病人的心理状态等情况,心脏介入治疗术术前对病人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应激反应和降低病人的焦虑水平,改善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李青峰,李昂.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手术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1(18):7281-7282.
[2]李素文.老年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4(41):8290-8291.
[3]张月美.人性化护理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中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2(12):8291-8292.
[4]刘玲.心脏介入手术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6(10):218-219.
[5]黄鹤丽.心理干预对心脏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焦虑情绪影响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0):2138-2139.
[6]罗琳.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7,1(12):2182-2183.
[7]何媛媛.心脏介入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及实施价值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10):2731-2732.
[8]古力尼格尔·艾再孜.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及患者焦虑情绪的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8,25(5):317-3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3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