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09:18: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患者展开一般护理管理,观察组中则展开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FPG、HbA1c水平相比对照组更低,SDS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行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干预,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护理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纪晓秋,刘丽君.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28,330.

0引言

糖尿病是临床中尤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展开长期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但因医院人力资源有限,难以为如此庞大的群体提供长期而系统的管理服务[1];这要求患者在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以控制病情发展。在本次研究中,则主要针对这一情况对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做出探讨与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50~67岁,平均(58.5±8.5)岁,病程1~4年,平均(2.8±1.2)年,展开一般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18例,年龄51~67岁,平均(59.0±8.0)岁,病程1~3年,平均(2.5±0.5)年,展开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参与研究患者和家属皆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展开一般护理管理,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血糖情况选择合理的降糖药,并叮嘱患者在院外遵医嘱用药治疗,说明入院复查时间,并在入院复查时根据体血糖情况调整用药方案[2]。

观察组中则展开自我护理管理模式: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该组患者展开健康教育与规范化培训,每周1次,每次持续1.5~2h,持续展开8周;向其介绍糖尿病基础知识,对其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并说明自我管理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与自我管理工作的正确认知及管理依从性;并对患者自我管理活动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②血糖监测:指导患者学习自行监测血糖水平的方法,并叮嘱患者每天自行监测血糖并记录,护理人员每周1次电话随访询问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了解其血糖水平变化,每月1次入院复查,若发现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在7.0mmol/L及以上,则需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并每一季度对患者进行1次血脂、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③饮食控制:护理人员称量患者体重,并结合其年龄、身高等计算每日食物摄入总能量,进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同时向其普及日常饮食中所含热量、糖分等,指导其替换同等热量食物,以确保饮食均衡。④运动干预:检测患者心肺功能,根据体重制定运动计划,对于青中年患者,可叮嘱其进行打太极、慢跑等活动,对老年患者,则指导其进行散步、伸展运动等低强度活动方式;告知其在运动中注意监测心率变化,记录监测指标与运动时间,并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3-4]。

1.3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在经护理管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水平检测。并应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对患者自身总体饮食、运动、血糖检测等11个方面评估,采用0~7分8级计分制,总分值为0~77分,评分越高,则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5]。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s)表示,并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


根据两组间研究数据显示,组间患者护理前,其血糖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管理后,其血糖水平均有较大改善,且观察组患者FPG、HbA1c水平相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两组患者经护理前后SDSCA评分比较

比较分析两组间数据,在经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DSCA自我管理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管理后,两组自我管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SDS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日常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改变,临床中糖尿病发生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而长期的高血糖水平则会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全身并发症发生[6],进而影响患者生活。由于新型医改工作的展开,要求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在当前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形下普及自我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方式尤为必要。

自我护理管理起源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它更强调的是人在应对疾病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7],这不仅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激发其对自身病情控制的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展开自我护理管理,促使患者从传统护理管理对象向护理管理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定期展开健康教育与规范化培训活动,加强患者对自我护理管理的认知,引导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促进患者严格管理自身饮食、运动情况,进而提高患者自身并发症预防与控制能力。因而观察组患者在经自我护理管理后,其FPG、HbA1c血糖水平相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而SDSCA自我管理评分则有了明显提升,这对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自身管理效能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行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干预,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利,陈虹羽,邓惠欢.应用自我管理为导向的5A护理模式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6):44-46.
[2]孟朝琳,程婵婵,崔轶男,等.自我管理网络支持模式在初发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7,32(1):22-25.
[3]张红艳.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3):183-184.
[4]Dehghan H,Charkazi A,Kouchaki GM,et al.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of diabetic patients referred to diabetes clinic of Aq Qala,North of Iran[J].Journal of Diabetes&Metabolic Disorders,2017,16(1):8.
[5]李良秀,杨丽,朱雪梅,等.群组管理模式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10):9-12.
[6]李舒宇,祝墡珠,金玲,等.糖尿病知信行量表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2):152-155.
[7]林培森,杨衍铭,陈冬日.自我管理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8):11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3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