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双歧三联活菌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吴江区中医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8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西替利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的治疗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大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湿疹患儿,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含量升高,肠道菌群得以明显改善,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双歧三联活菌;西替利嗪;湿疹;疗效;肠道菌群
本文引用格式:周吉文.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193,196.
0引言
小儿湿疹好发于婴幼儿,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常见皮肤病。皮损可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干燥、脱屑,瘙痒明显,患儿常伴夜间搔抓哭闹,严重影响患儿进食和睡眠质量。临床有关数据调查得知,6~12月龄的婴幼儿是该种疾病的高发期,发生率高达75%,且呈直线上升趋势[1]。本病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者治疗措施不当,延误患者病情,往往会继发感染,导致患儿症状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严重时可甚至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临床常规治疗包括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和保湿剂,瘙痒明显者可服用抗组胺药。但对于临床症状严重的患儿,上述疗法效果并不显著。已有临床研究发现[2],湿疹发病和病情程度与患儿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因此,纠正患儿的肠道失衡情况,保持菌群平衡,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可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以48例湿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双歧三联活菌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作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48例,均为湿疹患儿,纳入标准:①患儿符合湿疹的诊断标准;②无本次研究药物禁忌;③患儿家属配合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药物禁忌;②病毒或真菌感染情况;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④精神类疾病患者。采用盲选法随机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西替利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其中对照组中患儿男11例,女13例,年龄1.2岁~3.1岁,平均年龄(10.58±2.01)个月;病程0.6~3.1个月,平均病程(2.56±0.78)个月;观察组患儿男14例,女10例,年龄1.1岁~3.0岁,平均年龄(10.47±2.11)个月;病程0.5~3.0个月,平均病程(2.71±0.58)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n=24)采用西替利嗪进行治疗,口服西替利嗪(中国香港Bright Future Pharmaceuticals Factory,注册证号:HC20120005,规格:10mL:100mg),每日2次,每次2滴。
观察组(n=24)在西替利嗪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进行治疗,西替利嗪用法用量参照对照组,每日餐前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105,规格:1g),每日2次,每次1g。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1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有效率,包括:无效、一般、好转、显效四个等级。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湿疹面积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好转:患儿湿疹面积减少≥25%,<50%,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显效:患儿湿疹面积减少≥50%,<75%,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痊愈:患儿疾病痊愈,湿疹消失,皮肤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一般+好转+显效)/总人数。
②肠道菌群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通过留取新鲜粪便,对患儿肠道菌群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取1g新鲜粪便,PBS振荡混匀后,进行离心、沉淀、水洗、悬浮及冷却处理,根据荧光定量PCR反应情况,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群基因拷贝数[3]。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较对照组(79.2%)明显增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肠道菌群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大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小儿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病因复杂,经临床研究证实,其与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相关,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本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皮疹,缓解临床症状。常规治疗后本病仍可反复发作,且考虑到长期反复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不良反应,因此,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使得疾病完全愈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所在[4]。
西替利嗪为一种强效的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好的抗过敏效果,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迅速结合,有效阻止组胺激活靶细胞。婴幼儿肠道菌群形成较慢,患儿免疫功能下降的同时,肠道保护能力下降,使得湿疹的发生率大大增加[5]。因此,本研究采用西替利嗪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能帮助调节患儿的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由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等3种益生菌组成,能存活于不同环境,有效调节肠道菌群,使得肠道黏膜形成一道保护膜,抑制病原菌的侵入,从而起到调节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6]。我们的研究发现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疗效显著,肠道菌群得以有效调节,故提倡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儿湿疹的首选方案。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湿疹,采用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得以提升,同时肠道菌群得以明显改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含量升高,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云.小儿湿疹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18,22(17):133-134.
[2]蔺湘宁,王凤仪,王移飞.基于文献的小儿湿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7,89(01):32-36.
[3]吴霞,肖盼盼,谢晓然,等.qRT-PCR法分析复发性SLE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柔嫩梭菌数量的变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8,31(05):73-77.
[4]刘春景,杨丽君,王思.湿疹患儿血清总IgE与特异性IgE检测及其相关性[J].中国临床研究,2017,69(30):1633.
[5]叶云,廉翠红.湿疹皮炎皮损菌群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6,89(2):123-124.
[6]王根妹,欧阳芸,王梅装.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7,69(03):108-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