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心律平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0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成A1组A2组各50例,前组施予患者常规治疗+心律平治疗,后组施予患者常规+心律平+稳心颗粒治疗。结果A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低于A1组患者的6.0%,组间比较差异微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6463>0.05。A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A1组的80.0%,P<0.05。治疗后A1、A2组的24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次数均有降低,且A2组降低幅度更大,组间有差异P<0.05,前后有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心电图期间收缩次数,建议推广。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律平;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杨丽杰.浅谈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185.
0引言
室性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源于心室心律发生紊乱,会对人体的血液动力学造成影响,增加了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但严格来讲其并非是患者死亡的原因,心脏疾病本身才是。患者可有心悸、胸闷或胸痛、乏力、头晕等表现,甚至出现休克、晕厥和猝死。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临床有药物和手术等方法,本文研究主要针对前者展开,临床常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患者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由于长期服药进行治疗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导致很多患者出现排斥心理,因此探究更佳的治疗方案、寻求更好的治疗药物极为关键。本文旨在对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同意本研究展开,纳入研究对象共100例为我院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电脑双盲归为A1组和A2组。A1组患者(50例=男27+女23)年龄25-61(42.5±3.7)岁,其中有23例室早、15例室早二联律、9例室早三联律、3例阵发性室速;A2组患者(50例=男28+女22)年龄26-60(42.7±3.6)岁,其中有24例室早、12例室早二联律、10例室早三联律、4例阵发性室速。二者数据对比差异甚微,可研究对比(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依从性差者、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均已排除在外,患者均符合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病理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施予血脂、肾功能、电解质以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均满足本次研究药物治疗前一周已全部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A1组患者施予常规治疗+心律平治疗:常规治疗包括:①电除颤;②电复律;③消融术;④按摩颈动脉窦;⑤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⑥压迫眼球;⑦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心律平按照150mg/次、3次/d的用法用量进行治疗2周,随后将剂量调少;4周为一个治疗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A2组患者施予常规治疗+心律平+稳心颗粒联合治疗:常规治疗和心律平治疗与A1组完全一致。稳心颗粒按照9g/次、3次/d的用法用量进行治疗,4周为1疗程,同样施予一个疗程的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指标包括:①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②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③24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次数。
标准如下:a.无效[患者治疗后,乏力、头晕、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毫无改变甚至更重,早搏频次降低<50%]、b.有效[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早搏频次降低≥50%]、c.显效[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早搏频次降低>90%]。治疗效果评定参照第14版《实用内科学》进行评定[1]。
计算方法:①总有效率=100%-无效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展开借助SPSS 20.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加强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以t和2来检验,P<0.05为统计学意义构成。
2结果
2.1互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A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头晕、恶心各1例)与A1组患者的6.0%(胃肠道反应2例、头晕1例)进行比较差异微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6463>0.05。
2.2互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A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45/50,无效、有效、显效分别为:5例、15例、30例)高于A1组的80.0%(37/50,无效、有效、显效分别为:13例、18例、19例),组间比较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373<0.05。
2.3互比两组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次数
治疗前,A1组、A2组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次数分别为(464.8±85.4)、(464.7±85.5)差异微小,P>0.05;治疗后A1、A2组的分别为(386.2±86.8)、(331.5±84.6)均有降低,且A2组降低幅度更大,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前后对比有差异P<0.05。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属于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电解质紊乱、特发性心室颤动继发于心脏离子通道病等均属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心律平亦称普罗帕酮,属于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降低动作电位的0相上升速率,减慢心肌传导,有效地终止钠通道依赖的折返。临床上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较好的患者,也用于房颤的终止和维持治疗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等特点。心律平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加重室内传导的障碍,增宽QRS波,产生负性肌力作用,能够加重原有的心力衰竭或者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在低血压患者、传导阻滞者、严重心动过缓和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均应禁用[2]。稳心颗粒属于中成药,主要成分有:党参、黄精(二者合用可养阴益气:党参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扩张冠状动脉,心肌收缩力增强,改善微循环且生津益气;黄精使机体抗自由基能力增加并降压降脂,抗动脉硬化),琥珀、甘松(二者联合可镇静安神、行气活血,甘松可使心肌耐缺氧能力提高),三七(可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减缓心率并改善心肌缺血),诸药联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3]。
综上所述,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心电图期间收缩次数,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冬梅,董静娟.稳心颗粒与心律平联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7,21(5):326-326.
[2]高建辉.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2):46-47.
[3]嵇晓雯.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J].医药前沿,2016,6(1):171-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