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13:07: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患者中的预防、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52例UT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进行尿液培养、药物敏感试验,设为实验组;另76例UTI患者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治疗结果,并对UTI常见致病菌及耐药性进行讨论。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匹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抽烟及饮酒史);实验组UTI诊断的准确率、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UTI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住院UTI患者中,大肠埃希菌为其最常见致病菌(55.2%),敏感性在60%以上的抗生素由低到高依次为呋喃妥因(60.50%)、头孢他啶(63.10%)、头孢替坦(69.70%)、头孢吡肟(72.3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20%)、阿米卡星(96.05%)、亚胺培南(100%)。结论微生物检验可以显著提高UTI患者的诊断治疗,可以为UTI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并为UTI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提供证据。

关键词:尿路感染;微生物检验;致病菌

本文引用格式:寇春花.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197-198.

引言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在院内患者中较为常见,更多的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如大肠埃希菌)。UTI越来越多地是由来自医院或社区的多重耐药病原体引起的[1]。并且一项亚太国家的多中心研究发现,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UTI对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耐药性[2]。因此,及时对UTI微生物检验与测定,对于临床治疗、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进一步探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意义,并对UTI常见菌群进行分析。

\

 
1.1对象

将2016年3月到2019年3月作为样本病例的选取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依据,收治的152例UTI患者进行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进行匹配。

1.2方法

1.2.1纳排表准


纳入标准:UTI的诊断标准为:取清洁中段尿,尿培养杆菌菌落数≥105/mL,球菌菌落数≥104/mL,真菌阳性即可诊断为尿路感染;对于有明确的尿痛、尿急、尿频、膀胱区不适、发热、寒战等又伴有明显镜下脓尿者,杆菌菌落数≥104/mL也可以诊断为尿路感染。

排除标准:(1)入选患者年龄<18周岁;(2)糖尿病;(3)残余尿>100mL;(4)泌尿系梗阻、结石;(5)妊娠;(6)膀胱输尿管反流;(7)围手术期和术后尿路感染。

1.2.2尿液培养、药敏试验

实验组患者取中段尿送检。尿细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分析,应用定量接种环法进行细菌定量计数。

1.2.3观察指标

诊断准确率=(确诊例数/入组例数)×100%;住院天数;临床有效判断为:显效(患者症状完全好转,感染菌转阴)、有效(患者症状好转,感染菌大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经治疗不满足临床显效和有效判断标准)、复发(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用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一般基线资料


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匹配,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入选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

 
2.2诊断准确性、疗效分析

2.2.1诊断准确性分析


比较发现,实验组UTI准确率94.7%,对照组UTI准确率86.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P值为0.021,此值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2)。

2.2.2疗效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有效率96.1%,对照组有效率84.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P值为0.001,此值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3)。

2.2.3复发率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复发率11.8%,对照组复发率32.9%,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P值为0.001,此值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4)。


\
 

2.2.4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分析

(1)在进行微生物检验的76例UTI患者中,致病菌种类可见下表(表5),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55.2%),奇异变形杆菌(15.8%)、普通变形杆菌(13.1%);

(2)结合药敏分析,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特点如下:敏感性在60%以上的抗生素由低到高依次为呋喃妥因(60.50%)、头孢他啶(63.10%)、头孢替坦(69.70%)、、头孢吡肟(72.3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20%)、阿米卡星(96.05%)、亚胺培南(100%)。


\
 

3讨论

细菌等微生物的准确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种鉴定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以及控制感染传播所必须实施的程序[4],对于UTI患者来说更是如此。本研究前瞻性观察了152例UTI患者,其中76例进行微生物检验,另76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抽烟、饮酒史等相匹配,研究证实,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验组在诊断的准确率、有效率均高于经验性治疗的对照组,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支持了微生物检验对于UTI诊断、治疗的价值所在。

在微生物诊断前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被认为与随后的细菌培养失败有关。有研究[5]是通过16S rDNA基因的直接扩增和测序,在菌血症、尿路感染等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样品中检测细菌病原体,作为诊断疑难标本的替代诊断工具,检出阳性标本23例(7.66%),其中15例为HAIS,6例为导管结肠术,2例为样本定植,所鉴定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假单胞菌、肠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最常见的感染是,这些发现强调了微生物分子诊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获得敏感结果之前选择抗菌药物取决于当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因为需要考虑到巨大的地理变异[6]。2010-2013年,在亚太地区13个国家的60个中心共收集到9599株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UTI,研究[7]证实,抗生素耐药性是亚太地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氟喹诺酮类药物已不适合作为UTI的经验性治疗,因此,持续监测导致亚洲UTI的革兰氏阴性菌易感性的演变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在2010-2013年测试的所有肠杆菌科分离株中,有6种肠源性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米氏杆菌、阴沟肠杆菌、摩根氏菌和氧基杆菌)的微生物占90%以上;在中国和越南收集的主要肠道革兰氏阴性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明显低于年平均率,证实我国的UTI致病菌耐药形势严峻;且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固定浓度为4 mg/L)、埃塔培南、亚胺培南外,医院获得性UTI患者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均低于社区获得性感染。本研究采集了实验组76例UTI患者的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本院UTI常见菌群有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并对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发现其敏感性在60%以上的抗生素为呋喃妥因、头孢他啶、头孢替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可以为本院UTI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一定的证据。

本研究结果证实,微生物检验对于UTI的诊断、疗效、治疗后是否复发具有重要价值,且药物敏感试验对于UTI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但不同年龄段的UTI以及医院获得性UTI与社区获得性UTI是否具有区别,且会阴是否清洁对UTI是否具有影响,尚需进行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Hsueh PR,Hoban DJ,Carmeli Y,et al.Consensus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and appropriate antimicrobial ther apy of 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Asia-Pacifific region[J].J Infect,2011,63:114-23.
[2]Kung CH,Ku WW,Lee CH,et al.Epidemiol ogy and risk factors of community-onse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sed by extended-spectrum-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in a medical center in Taiwa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15,48:168-74.
[3]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36)4:245-248.
[4]Rampini SK,Bloemberg GV,Keller PM,et al.Broad-range 16S rRNA gen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diagnosis of culture-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J].Clin Infect Dis,2015,53:1245-1215.
[5]Agullera AR,Martine PE,Hernández MA,et al.Cultivation-independent approach for the direct detection of bacteria in human clinical specimens as a tool for analysing culture-negative samples:a prospective study[J].SpringeerPlus,2016,5:332.
[6]Subcommittee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teering Committee 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anagement,Roberts KB.Urinary tract infectio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itial UTI in febrile infants and children 2 to 24 months[J].Pediatrics,2011,128(3):596-610.
[7]Shio-shin J,Geoffery C,Thomas L,et al.Epidemiology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rofifiles of pathogens caus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the Asia-Pacifific region:Results from the Study for Monitor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SMART),2010-2013[J].Inte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6,47:328-3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