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在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起到的改善治疗疗效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治疗干预的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比较采取干预方法前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保障患者的血钠可以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对于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治疗效果作用,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衰;低钠血症;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彭龙华,李伟.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80例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358,362.
0引言
许多心脏疾患的终末期便是慢性心衰[1]。如果心衰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慢性心衰后期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低钠血症[2]。
本研究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做如下报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79岁。男性45例,女性35例。在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方法之前,做好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评定,以及患者的血钠水平记录工作,之后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方法干预。
1.2诊断
慢性心衰的诊断上,依据患者的心功能评定,以及相关影像学可以明确。低钠血症是指:所采集的静脉血血钠水平<135 mmol/L。其中≥121 mmol/L,<135 mmol/L为轻度低钠;<120 mmol/L为中度低钠;<110 mmol/L为重度低钠。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的慢性心衰以及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上均为相同。心衰治疗上,主要为积极控制病因,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力求保证患者心功能恢复至不影响生活状态,且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
1.4护理方法
1.4.1心理护理
慢性心衰患者进展到发生低钠血症的地步之后,对于治疗表现的极为消极,不能有效配合治疗。严重时,放弃治疗。而诸如此类心理状态的出现,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获得,挽救患者生命质量上,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发现患者的这些心理状态。从疾病的治疗方案上,以及低钠血症的可控性上、心功能的良好恢复预期上等开始,为患者做好讲解工作。在此部分工作开展上,可以配合医师做好定期对患者和家属的知识小培训工作,帮助患者和家属获得正确的、可用的疾病知识,为其获得良好情感支持打下基础。
1.4.2饮食指导
心衰患者由于心功能的下降,心脏所能满足机体对于能耗的要求上也在逐渐下降。因此,心脏相当于处于一种过载的工作状态。而适当的饮食调整上,可以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比如,对于血压的控制就尤为重要。而在血压传统的控制上,限盐往往居于饮食控制中的首位。而慢性心衰患者由于长期的低盐也增加了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盐,即钠,对于生理活动的维持很重要[3]。患者的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比例也应得到重视。膳食纤维可以保障患者大便的水分含量,减少大便硬结的发生。减少大便不畅的风险,减少因用力大便增加心脏负担的不良事件发生。指导家属正确摄入钠盐,什么情况下给低盐饮食,钠盐应每天低于5~6 g。心功能二级但无明显症状、无水肿患者每日可摄入钠盐3~4 g,心功能三级钠盐摄入3 g/d。心功能四级者钠盐摄入2 g/d。指导患者摄入水量,每日摄入水量≤1000 mL。
1.4.3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低钠血症,严重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为此,在对患者进行积极补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监护。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等。此外,尤其要注意患者神志的改变。如果过程中,患者病情发生任何改变,应该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发生的临床症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保障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
1.4.4输液护理
患者的住院期间的液体治疗,主要为心功能的维持,以及患者低钠血症的维护。在心功能的维持上,多为营养液,比如磷酸肌酸等。此部分的液体维持上,速度控制缓慢为主,以防输液过快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4]。
1.5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通过显效、好转、无效3个指标来评比患者护理措施干预前后的区别。具体为,显效:患者血钠恢复到正常生理范围,心功能恢复占比多处于Ⅰ~Ⅱ级;好转:患者的血钠较前得到恢复,但不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心功能的改善上多处于Ⅲ及以下水平;无效:无论血钠水平,抑或心功能恢复情况,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结果
2.1对于心衰的改善情况上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干预后的心功能分级上,Ⅰ级为26例,Ⅲ级为13例,死亡1例。较干预前的Ⅲ级心功能29例,Ⅳ级11例。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低血钠的控制情况上
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后的血钠水平维持情况较采取干预措施之前有明显的改善,使得血钠控制在生理正常范围之内。前后对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和治疗中有很多因素导致低钠血症,过度的利尿、限盐及心衰本身所致胃肠道淤血,摄食减少,均可导致或加重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影响心功能,导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延长,且住院死亡率增加。其原因为:低钠血症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使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一方面影响重要器官的供血,加重心力衰竭,另一方面则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降低。因此,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之一是要根据钠代谢紊乱的病因及主要病理生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低钠血症影响预后。心衰时低钠血症的发生已经反映到机体代偿机制的不足,是病情恶化的一种预兆,处理时因为存在限盐、限水、限补液速度和低钠补盐的矛盾,治疗难度和危险性明显增加。
慢性心衰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属于较为常见的心衰并发症[6]。其发生原因上较多,比如长期过量限盐、长期口服利尿药物,以及饮食量控制不佳等。在对于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治疗上,较为棘手。心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量,甚至严重时,患者平静状态下,心衰的症状都发生较明显。所以本身心衰的治疗上,心功能的改善本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低钠血症的发生,为治疗上更增加了负担[7-8]。由于影响低钠血症的因素较多,因此在治疗上,需要顾虑的因素就多。为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实施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有效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生命体征检测、补液注意事项等。通过我们实际的临床研究发现,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之后,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心衰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率,而且患者的血钠水平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且血钠的正常水平范围更是占据了较大的部分,恢复正常,加快康复。为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在对于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治疗过程中,应该被引进,以此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文娟.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31(2):223.
[2]吴新泉.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对疗效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9(17):256.
[3]周华鸣.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78(1):73-74.
[4]苏丽军.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5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6):77-78.
[5]郑明迪.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0):93.
[6]李艳萍.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86-87.
[7]刘新文,郎维敏,陈志坚,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4(8):103-104.
[8]赵沁,耿雷军.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5):341-3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