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1 13:16: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我院就诊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皆实行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将急救措施优化,更有益于患者。所有患者在身体机能、受教育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皆无较大差异,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方可展开全面性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所实施的急诊急救护理,在心电图反馈、分诊评估、急救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等方面皆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比对皆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该急诊急救护理方案,提升了患者整体的恢复效率,增强了心肺适应性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属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急诊急救;高死亡率

本文引用格式:孙自兰.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334,342.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发病率高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恶心呕吐等,患者疼痛感较强。所以,及时治疗便是患者患病后的首选方案。近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并且它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建立绿色通道并及时给予开放,对患者病情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完善合理全面的护理程序,减少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降低患者的身体损失。通过护理的措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对106例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紧急急救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实验方法。将本院随机抽取所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将其取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36岁,本院所抽取的对照组患者实行一般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更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案。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核对,参与护理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各项机能等方面皆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普通护理方案,并始终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等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更高质量的全面急救护理方案。

1.2.1现场护理

在接到紧急电话后,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前往现场。护理人员应时刻保持着与家属的联系,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避免患者休克,造成抢救不及时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征和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并给予基本的治疗措施,如补液和吸氧[1]。对于意识丧失和心脏骤停,气管插管,除颤和胸部按压的患者。在心跳复苏后,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后立即被送往救护车并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治疗。在转移过程中,连接心电监护设备,时刻检测患者的心跳、血压、脉搏、呼吸等身体状况,联系院内人员,及时做好应急措施,必要时开启绿色通道。

1.2.2治疗过程

在紧急抢救过程中院内应开启应急绿色通道,医务人员应立即用平车将患者推到救护室,护送人员在护送病人时由救护车护送[2]。

1.2.3观察指标

在患者刚开始进入护理治疗时,首先要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望”:医务工作者初次观察患者的体表特征、唇色、呼吸、体位和外周循环;“触”: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肢体温度;“问”:询问患者身体感受,注意态度温和,易于接受。了解患者是否具有平行病,既往病史,有无过敏物质等。听取患者所需所想。快速诊断和风险评估[3]。

1.2.4救护流程

在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应立即由负责的护士和护士长进行监护。应在患者进入救援室后2 min内完成氧气、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在30 min内跟踪测试结果,并做好报告关键值的工作,床边心电图和医疗护理在5 min内得到认可[4]。

1.2.5转运交接

在患者病情严重进入重症监护病房中治疗前,护理人员应提前做好护理准备,进入抢救室后,主治医师应立刻记录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包括血压、心跳、脉搏等检测结果。并及时通知患者家属进行协议的签署。确保患者的姿势舒适,患者的情绪处于稳定状态[5]。

1.2.6心理干预

在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护理人员要严格重视,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院内可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医护人员要集中培训,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耐心,护理人员需要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积极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所想,满足患者所需。大部分患者自患病后,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情绪极度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身体内部代谢,降低愈合效率,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最大的鼓励,耐心地回答患者的问题,减少他们的担忧,保持平静和稳定的心态,更积极和自信地面对疾病。

1.2.7生活管理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改善,身体状况逐渐趋于稳定。然而,仍然存在并发症和复发的风险,并且需要持续的护理干预。除常规体征监测和临床用药外,还应加强生命管理。合理的饮食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供应,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多实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每天补充维生素及水分。维持体内所需,加快新陈代谢,但需要注意饮食禁忌,减少因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引起的食物消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量,以保持肠蠕动顺畅。当患者排便时,护理人员应指导他们正确的努力[6]。

1.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之间的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和静脉通路监测时间。

1.4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将最终整理对比好的数据进行2检验,P<0.05表示处理结果差异显著,本次探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护人员将患者平日护理数据加以记录,最终进行整合分析。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包括:患者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和建立静脉通路时间。经比对分析,实验组患者在各项调查指标中效果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如下表1所示。


\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的老龄化,临床急性疾病也随之出现愈加严重。本文所探究的急性心肌梗死也成为了临床常见的急性病。该病属性较为特殊,发病率高,发病急促,若不及时抢救,则会给患者带来身体障碍,包括意识问题,肢体支配性差。严重者会发生生命危险。该病类型繁杂,治疗难度大,因此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护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患者病情救治的效果,因此医务工作者在很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彼此配合,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耐心会提高护理成效,加快患者的治愈时间[8]。经过两种方案的最终对比分析,若在紧急救治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最终的恢复程度。这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本院所实施的全面性护理探究,患者治愈效果显著,更具有代表性。因此,该探究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益于患者的病情治愈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负担。在医学领域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宝磊.5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5(8):7210-7211.
[2]李明娟.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探析[J].家庭医药,2018,6(14):2731-2732.
[3]范玲霞,裴晓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急救护理的可行性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2(10):2781-2782.
[4]高春琴.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7(14):7201-7202.
[5]徐志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急救护理[J].心理医生,2018,14(11):7281-7282.
[6]刘拼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优势及效果分析[J].健康前沿,2019,2(14):2719-2720.
[7]黄丽,王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2018,24(10):1419-1420.
[8]蒋兰.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价值与急救护理[J].中外医疗,2018,25(13):1813-18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