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统计所有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2例患者出现了院内感染,感染病原菌种类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及泌尿系统。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大于60岁(33.3%)时,较60岁以下的忠者院内感染率(17.9%)更高;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住院超过两周时,院内感染率(34.8%)明显升高(P<0.05);有意识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感染率(50.7%)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11.2%),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主要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年龄、住院时间、有无意识障碍都是影响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管理、无菌操作是预防患者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内感染;感染部位;感染率
本文引用格式:王大伟.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154-155.
0引言
近些年来,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发病人群是老年人。然而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急性脑卒中发病迅速且病情严重,患者很难得到及时的治疗,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2]。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治疗后会产生一定的感染,院内感染的发生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病情[3]。本研究选取了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治疗后观察期感染情况,并统计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检测感染的主要菌株及感染部位,为今后临床治疗如有效地避免感染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均采用脑颅CT检查并确诊)。其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龄范围(23-92)岁,平均(62.5±22.1)岁,有105例患者年龄大于60岁,95例患者年龄小于60岁;200例脑卒中患者有165例为缺血性脑卒中,35例为出血性脑卒中;有75例脑卒中患者伴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为昏睡嗜睡,少数患者处于浅昏迷或深昏迷的状态。所有患者住院均给予严密的观察和感染检测。
1.2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中规定的院内感染相关标准诊断患者感染情况,分为有潜伏期、无潜伏期、入院48h后感染及大于平均潜伏期感染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于患者入院治疗后开始统计其感染致病菌种类、感染部位及与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住院时间、意识障碍情况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组间差异的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当P<0.05时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在住院治疗观察期内,共有52例(26.0%)患者出现了院内感染情况,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26.9%)、下呼吸道(48.1%)及泌尿系统(13.4%),见表1。
2.2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情况
52例感染者共检出病原菌73株,部分患者同时携带两种病原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检出的病原菌种类前三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28.8%)、肺炎克雷伯杆菌(20.5%)、金黄色葡萄糖球菌(16.4%)。
2.3患者院内感染情况与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当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大于60岁时,其院内感染发生率(33.3%)明显高于60岁以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感染率(17.9%),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影响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小于2周的院内感染率(14.1%)明显低于住院超过2周的患者(34.8%),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5);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时,院内感染发生率(11.2%)明显低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50.7%),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性别、吸烟、饮酒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3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起病迅速,大多年龄较大,身体羸弱,抵抗力低。而脑卒中病程决定了抢救时需进行颅内穿刺、插管、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5]。术后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恢复,这些都极大的加剧了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院内感染不仅阻碍原发病的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而且更有甚者会因感染而导致死亡。对医院而言,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感染不仅影响了床位的周转,而且增加了医院的感染率,也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
本文就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200例脑卒中患者的感染情况予以分析。结果显示:我院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6.0%,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48.1%)、上呼吸道(26.9%)及泌尿道(13.4%),尤其是下呼吸道是感染的例数最多的部位,在术后康复与护理中应重点注意以上三个部位的感染情况。从感染病原菌种类来看,大肠埃希菌(28.8%)、肺炎克雷伯杆菌(20.5%)、金黄色葡萄糖球菌(16.4%)位居前三位,可能与脑卒中患者基础免疫力较差、长期应用抗生素有关。进一步对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过高(≧60岁),住院时间较长(≧2周)及存在意识障碍,是院内感染的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与汤小姣、李进领等[7-8]的报道基本一致。
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感染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首先需要建全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定期与随机检查院内的微生物状况,切实做到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及病区环境监测[9,10]。严格控制陪护人员和室内流动人员数量.做好家属的卫生宜教与指导[11]。其次,还需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针对患者个人的进行药敏测试,拟定更为有效的用药方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降低院内感染的几率。最后,也需要护理人员或家属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由于脑卒中患者在术后生活多不能自理,会出现流涎、大小便失禁等多种易导致感染的病症,因此需要多注意呼吸道、皮肤.尿路等器官的清洁,避免感染发生[12]。并且需要重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营养情况,以提高其机体免疫力。
综上,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感染是现今医院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难题,其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长、意识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需要患者、医护人员、家属都应尽力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将感染率将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朱亚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对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的危害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13-14.
[2]宋晓明,郑珍婕,苏立静.老年脑卒中相关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1(1):140-141.
[3]高媛,高飒,杨楠,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709-17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314-320.
[5]任贞,王志强,王彦阔,等.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经济损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324-326.
[6]王莉,唐春莲,杨冬梅,等.脑卒中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调查与护理干预[J].西部中医药,2014,(11):138-139,140.
[7]汤小姣,王小春,乐忠宏,等.脑卒中患者意识状况对医院感染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4):812-814.
[8]李进领,刘威,彭睿,等.缺血性脑卒中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24):2714-2718.
[9]HOFFMANN S,HARMS H,ULM L,et al.Stroke-in-duced immunodepression anddysohagia independently predict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the PREDICT study[J].J Cerebr Blood Flow Metabol,2017,37(12):3671-3 682.
[10]黄金文,刘厚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3):429-431.
[11]杨珂珂,徐玉梅,陆咏.82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8):1205-1207.
[12]商淑梅.住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3(8):832-8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34.html